【郑重微言】终结金融疯狂扩张让空转资金回归本位

标签:
财经 |
分类: 郑重时评 |
郑重/文
从蚂蚁金服到京东金融,从小米到360,企业投资金融的热情近年来近乎疯狂,似乎发展到一定规模不做金融就是失败。
除了投资金融业,这些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热情也是极度高涨,资本市场,金融大鳄疯狂收购银行股份的行为一度令人咋舌。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中国央行列出可能对中国金融体系构成系统性风险的民营企业集团,表明中国对这些曾经恣意收购的企业的控制远未结束。
这次被点名的企业包括明天系、集团、复星国际、恒大集团等。报告还界定了其他四类金融控股公司,包括政府批准的金融集团,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
上述名单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11月2日发布的长达近200页《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上。报告称,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逐步控制多家、多类金融机构,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
报告称,其中一些公司急剧向金融业扩张,同时控制了多个、多类金融机构,形成跨领域、跨业态、跨区域、跨国境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风险不断累积和暴露。但这段表述没有直接与海航、复星、恒大和明天系联系起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通过复杂的公司结构、关联交易和对金融机构的投资,这些公司实现了惊人的扩张速度与规模,对监管机构构成挑战。
疯狂扩张的背后,是金融风险的积聚。
第一是流动性风险,银行、保险负债端久期缩短,资产端为了提高收益配置长久期;非银金融机构接受资金委外,负债端面临随时赎回压力,而资产端也流入长久期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都存在期限错配问题。
第二是信用风险,为了追求高收益,大量资金流向了高风险领域,例如低等级信用债、房地产贷款等,一旦风险爆发,甚至会引发连锁反应。
第三,整个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在上升。金融体系扩张创造的货币大量流入房地产按揭、开发、投资等领域,金融体系和房地产泡沫绑在一块,整个系统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在房地产市场稳定时,一切看起来相安无事;而一旦房价风险暴露,金融体系也要遭殃。
实际上,公众现在都有一个共识:“必须让金融自由化立即在中国刹车,必须让‘已经极度膨胀的金融空转资金’重新回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正轨。”
早在今年4月27日,《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出台,对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在股东资质、资金来源、公司治理、关联交易等方面做出规定。这意味着今后投资金融业不能“有钱任性”,更不能把金融机构当自家“钱袋子”“提款机”。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