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同事要合伙创业?先治大公司病!
里米创媒
http://p3.pstatp.com/large/12820007894522eb2711
找同事一起创业,大家总觉得比较靠谱。
特别是那些大公司出来的创业团队,资源又多,融钱又快,光环闪瞎人眼。
像硅谷的PayPal黑帮,赫赫有名。国内的金山系、阿里系、腾讯系创业者,也是行业里的焦点。
但是,IT桔子把这些出身大公司的创业者盘点了一番,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大公司派系的创业项目,死亡率明显高于整个创业失败的平均值!
大公司培养的优秀团队,创业却更容易失败呢?
仔细想一想,从大公司的螺丝钉,变成小创业项目的掌舵者,差异的确太大了。这些创业团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患上了大公司病。
这个病传染范围很广。有的创业者以前也不在大公司工作。但是当他拉上几个同事,和自己一起干。这样的团队,也很容易带着大公司病。
那么,大公司病有什么症状,又该怎么防治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同事合伙的团队有这样的口头禅:
“我们原来的公司不是这样的呀!”
“就不能学学之前公司的好制度吗?”
“哎呀,会议室像以前那样弄个预约制度,才能提高效率嘛…”
从大公司出来的他们,很容易纠结于公司运营的细节,忘了抬头看看现实。如果要想成功,恐怕他们得先从改了这些口头禅开始。
从这些口头禅我们可以看到,大公司病的根源,是创业团队习惯了原先公司有秩序、稳定的工作状态。
但是创业跟打工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创业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过程,创业项目的一切都是从混乱中生长出来的。
同事们也明白这一点,但是群体的惯性是巨大的,所以同事合伙的创业项目,遭遇的水土不服也是全方位的。
在大公司里每做一项工作,都有一个成熟的协同系统在做支持,但是创业公司的工作千头万绪,资源又少,团队很难执行原先预想的计划,要做很多超出职务要求的事情。
这时候强行追求秩序,只会走进死胡同。同事们要直面变化,要改变定式思维——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还有一种痛苦是要面对角色的180度大转变。
同事们为以前公司的大平台工作,出去找客户、谈资源很容易。但是当他们开始创业,很快发现自己在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面前丧失了谈判优势。
这可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让同事们忍住不适、摆正姿态,去快速适应新的角色。
另外,同事们很容易觉得,创业要好好利用之前公司积累的资源。所以,这样的创业团队总是忙着拉资源,找客户。但初创团队最需要花时间的,其实是想方向、找人才。这常常被同事合伙的团队忽视。
原本的公司,更多地是培养员工的执行思维,而不是掌控全局的思维。所以,一群同事离开公司独自创业后,很难选出一个带头大哥。
同事们沿袭了原先公司的价值观,熟悉彼此的工作态度,沟通起来一切如常。
但是,这样的创业团队很容易待在舒适区,抱成了小团队。
新的人才进来呢,很难融入团队,又没有上升通道,很难留下。
即使能留下,又很容易陷入办公室政治。这在大公司很正常,但是对初创企业伤害是巨大的。
很多大牛分析过创业团队的大公司病,阿里巴巴原先的CEO卫哲,现在是一位投资人。
卫哲就发现,大公司出来的创业者,总是在原本的派系中找同事加盟。在公司完成A轮融资之后,还继续这么做,这是相当致命的。
如果你把公司看作一个物种,就好理解这一点了:生物的多样性才能让生物继续繁衍。如果永远是同类聚在一起,就会丢掉种群杂交带来的新机会。
表面看起来,你找人很容易,公司人数很快变多。但是这样同类扎堆的团队,人再多也是乌合之众,打一场硬仗就散了。
卫哲观察过阿里系创业者、滴滴创始人程维。滴滴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阿里系员工在滴滴高管里占的比例,是越来越低的。
大公司病还有一个并发症,是外界对你的判断会有惯性,把你惯出了毛病。
卫哲发现,阿里巴巴出来的创业团队,很容易拿到第一轮融资,但很难拿到后续融资。
这是因为阿里巴巴的发展如日中天,阿里系的创业者一直是有光环的,投资者开始很看好阿里系的创业者,即使公司运营有不到位的地方,即使业务计划没那么精准,投资者也会给你钱。
因为头一笔钱来得容易,创业者认为往后融钱也不难。他们花起钱来就比较大手笔,甚至比较随意。但是光环不可能一直跟着创业者。投资人看不到你的成长,不可能每一轮都给钱。
那些没有大公司背书的初创团队,一开始融钱就很难。这反而让他们有了经验教训,花钱也精打细算,反而在资本寒冬来的时候有了御寒的能力。
大公司病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创业团队容易有不切实际的方向。
在大公司,同事们天天谈的是大平台,大市场。这样的团队在创业的时候,很喜欢说也要做大平台、大市场。
其实,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也不是一开始就做平台的。它们也是做一项小的业务,小的产品,慢慢做大了。后来才被总结说,它们的业务是平台。
所以,大公司出来的同事们必须脚踏实地,去面向一个人群,去解决一个问题。
总结一下,如果要治大公司病,你和同事们必须尽快忘掉原本公司的光环,降低姿态,适应变化,要时刻警醒彼此跳出舒适区。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治大公司病的药太苦了,你和同事们能吞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