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路遥
感悟平凡的世界
郑重/文
只要不丧失远大的理想,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路遥
今天一位80后的小朋友让我给他推荐一本书读,我首先向他推荐了《平凡的世界》。
“谁的书?”小朋友问。我没有感到有多少惊奇。
记得在三年前的时候,我向侄子和外甥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他们也是不知道。后来我让他们分别写读后感给我,他们都喜欢上了这本书。
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对于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了解的的确是太少了。所以,从心底里感谢新浪等一些网络、媒体,在路遥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之际推出纪念专题。
路遥是应该让人们记住的。
我是读着路遥的书长大的。从他的《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从他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到《早晨,从中午开始》,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已经读了多少遍。
喜欢读《人生》,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经历与高加林几乎是一样的情况,出生在农村,靠着写作一步步走出了黄土地。
从农村走出来,加上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让我在走出小村的20年时间里,经历着“辉煌”也时时承载着磨难。困难,几乎是无处不在,有时候甚至感觉到被折断的滋味。
每每这时候,我总是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从孙少平身上寻找向上的力量。孙少平家境贫困,却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他读书,打工,大胆追求“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即使再苦难,也从不看轻自己。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孙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顽强坚持。
从孙少平身上,能够感受到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也能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那是一个平凡的英雄,有着农民的隐性自卑,有时候也会懦弱,但是他坚韧顽强,奋斗不息。
我想我的这种感觉,与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朋友时一样的。从《平凡的世界》中感受着生活的真谛,激励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不至于平庸下去。
一位朋友这样写道:徘徊游历于城市和乡村边缘的我们,与路遥笔下人物的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交织,于是从少平乃至高加林那里找到了更多的共鸣。我们来自农村,希望摆脱乡村的羁绊,渴望着外面广阔的天地。因为我们来自农村的身份,我们有时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种自卑感,对都市文明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强烈的自尊心要我们强立于世。我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超然于乡村了,但又要遵守着乡村哲学,不至于落下骂名,让亲人有颜面立足于那块从来不缺乏另一种智慧与规则的土壤。我们的理想是如此的简单,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像少安少平那样为父辈箍几孔窑洞,像高加林那样渴望成为一个体面的城里人,我们不会鄙薄我们的出身,我们善待着每一个亲人,用感恩的心去铭记着每一个感人的细节。
路遥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也是我最尊敬的人。或者说,在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偶像,那就是路遥。
人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每一个敬业的人都能够得到尊敬。从这方面看,路遥是一个典范。
路遥是平凡人,他笔下也都是平凡人,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正是这些平凡人,却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不平凡的活着,就和路遥自己一样。
他不是天才,没有惊世才情,但他不浮躁,不偷懒,不放弃,肯吃苦,能吃苦,甚至把生命和创作融为一体。
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他的房间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上、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手拿到并进入阅读。在开始写作的时候,路遥来到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在这个基本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开始了文学远征。
整整六年,路遥燃烧着自己的生命。1988年5月25日,体力日见衰竭的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描述了那一刻:
“我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他来到卫生间,用热水洗了洗脸。几年来他第一次在镜子里认真地看了看自己,他竟有些认不出自己了——两鬓有了那样多的白发,脸上的皱纹横七竖八,苍老,憔悴,像是一个老人……
路遥泪流满面。他用脚把卫生间的门踢住,出声地哭起来。
平凡人也能有不平凡的思想,也能做不平凡的事情,也能有不平凡的人生。
这就是路遥告诉我们的,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的,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的。
《人生》的扉页上有著名老作家柳青的一段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错走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在不成熟的时候是需要有个自己信赖和崇敬的人的指引的,而路遥或者说是他的作品正成了我们的路灯,让我们看清了眼前的路和方向。
路遥说:
“只要不丧失远大的理想,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这其实也是路遥自己的人生写照,他在写《人生》期间,每天伏案工作18个小时,可以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用自己的汗水和血液浇筑的。他塑造了一个个成功的人物,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自己。
“感谢路遥,感谢《平凡的世界》,在生活充满挫折与艰辛的时候,路遥给了我以心灵抚慰和激励,使我感受到了战胜饥饿、屈辱和苦难的勇气,让我认识到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价值和意义。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是如此的弥足珍贵,如此的打动人心。路遥无疑充当了我的精神导师,让我看到了生命中为信仰而执着,为尊严而不屈的一面。”一位朋友这样说。
“生活似乎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圆。但生活又不会以圆的形式结束。生活会一直走向前去!”(见《平凡的世界》)
路遥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十五年了,就如他的书名一样,是个谶语,平凡的世界,这世界依旧平凡。而在这个依旧平凡的世界中寻找人生意义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黄土高原最深处的教诲:
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郑重
2007年11月22日零时35分于济南
本文被收录在新浪大众书评首页“人文历史”( http://book.sina.com.cn/ping.html)
新浪博客推荐职场/励志最热文章11月23日排序第5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