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纺股份华诚余毒额度滨州市 |
分类: 郑重调查 |
华纺饱尝额度制余毒
本报记者 郑重

华纺股份这时候自揭疮疤,将已经深藏近4年时间的第一、二大股东间的矛盾彻底暴露于投资人眼里。人们发现,当年股票发行额度制的余毒竟然留存至今,将一个本来有很好赢利的企业拖至了生机全无。
所谓额度制,是中国股市早年弊病,以地区、部门分配上市指标的制度,造成“想上的企业没配额,有配额的却无企业”的怪现象。
滨州市政府一位官员介绍,当时山东滨州印染厂急欲上市,但是苦于没有额度指标,上市无门,而华诚则是由国家大型企业工委直接管理的企业,手中有一个上市公司额度指标,于是两方一拍即合,决定各自拿出两个公司,捆绑上市。
在华纺股份上市前,华诚早已沦为一个负债累累的空壳公司。
据调查,1999年,上海二中院执行庭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华诚实际上几乎是一个空壳公司,其可查资产早已因各种原因被各省市的执法部门查封或冻结,经多方努力找不到其财产线索,于是不得不在1999年12月中止执行。直到2001年7月底,华纺股份刊登招股说明书,华诚赫然以第一大股东身份现身。
发现这一新线索后,上海二中院立刻恢复执行。2001年8月29日,华纺股份刊登上市公告书当天,上海二中院有关人员立即赶到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冻结华诚所持有的2500万股华纺国有法人股,第二天又冻结了3300万股,余下的2600多万股则被北京市高院因其它债务纠纷而冻结。
在上海二中院、北京市高院冻结华诚所持有的华纺股份后,武汉市中院、鞍山市中院、北京市一中院等也纷纷寻找途径,以期能够为其它债权人追回部分权益,这进一步表明华诚旧帐。
就是这样一家空壳公司,居然于1999年7月发起设立了华纺股份,并于2001年9月3日上市,华诚持有8474.2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4.59%而成为第一大股东。
由于上市前隐瞒重大诉讼事项情节严重,华纺股份上市次日即遭停牌。
2001年7月,华纺股份获准在上交所发行上市。然而与众不同的是,这家1999年发起设立的股份公司,却是占用国家纺织局1997年的额度。这种“出身”在当时并不鲜见,然而它所带有的“计划色彩”,成为上市公司管理体制上先天的“硬伤”。
事实上,“三国五方”的拼盘上市方案也是滨印集团最初选择的,现在不过是承担了“恶之果”。
华诚控制了上市公司,滨印集团感觉自己吃了亏,与华诚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华纺股份上市仅一年多,就三易董事长,两易总经理,四名董事、两名监事相继辞职,董事会的工作难以正常运行。更为糟糕的是,双方都没有采取积极理性的行动解决问题,反而是争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争相利用上市公司为自己担保。这种恶性争斗的结果就是,华纺股份业绩大幅下滑,2004年每股亏损0.42元。
另外,上市之后,“捆绑”对华纺股份的伤害也体现得愈发深刻。分散于三省四地的经营资产给公司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子公司生产各成系统,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而且公司在人员、财务、资产等方面难以统一控制。
在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无望的情况下,滨州市政府便支持滨印集团自立门户,造成今天华纺股份的市场乱象。
(原载2005年8月8日《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