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未来:联合起来
——访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主任白志刚
本报记者 郑重
《财经时报》:有一种观点认为,供销社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你认为是这样吗?
白志刚:
合作社是把弱小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联合起来应对市场的一种组织。它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确切地说,供销社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得到了迅速膨胀。
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必须有一种联系农民、帮助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经济组织。抛开供销社另起炉灶,这看起来简单,但行不通。抛开现有资源,任何炉灶都起不来。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就是供销社未来的方向,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供销社的使命。
《财经时报》:任何一种在市场中占有空间的经济组织,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供销社未来的市场定位何在?其管理体制如何?
白志刚:
合作制是目前中国农村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广泛兴起和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必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合作社在市场大潮中仍然非常弱小,所以各种各样的合作社要按照行业和地域联合起来,形成进入市场的强大经济力量。这种联合组织必将成为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成为政府联接农民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供销社特别是县以上供销社改革的方向和应有的定位。
供销社必须引导和组织自己的基层组织,和农民一起创办、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在带动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各级联社还要拥有自己的企业和资产,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社发挥服务职能和组织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
应该注意澄清的一个问题是,经过改革和改制以后,供销社的体制、机构定位、组织形式以及今后的运作应该清晰、明确,人事管理机制应该是开放的,比如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代表和合作社的代表进入这个机构。
《财经时报》:我们注意到,在今后的发展中,把供销社发展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下一步山东供销社系统的重点。应该说,目前供销社的网络优势是其他任何流通企业无法比拟的。这一优势如何发挥?
白志刚:
用新的流通方式整合传统的商品资源,是适应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发展农村商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必然途径。往远处思考一下,新型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很可能会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
供销社在农村拥有的商业资源仍是最多的,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就更加显现出供销社的优越条件。这是供销社的优势所在、机遇所在、发展所在和价值所在。
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配送,二是人才。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遵循一般规律,一方面要结合和依据农村以及供销社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
《财经时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已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根本任务。那么供销企业在这项任务中的优势在哪里?山东省有哪些发展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白志刚:
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推动农民的合作事业,在政府和农民、市场和农民之间,都需要一个或一种既兼有社会职能,又参与经济运作的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供销社必须在发展中加快改革和改造步伐。
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培育和建立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龙头带动功能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各级供销社已发展起较为规范的各类专业合作社878个,吸收了51万户农户入社,发展种植基地51万亩。2003年,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为农户推销农产品16亿元。鉴于供销社在组织、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方面的资源优势及其发挥的作用,全省有30多个县(市、区)已明确授予供销社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
现在,我们重点研究探索的是合作社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问题。这是核心问题。一批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带动整个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前,山东省的重点是选择从农业开发入手,实现优质高产、农业标准化生产,以组建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财经时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能否透露山东供销社改革的时间表?
白志刚: 总体目标是在2005年以前,全省至少有1/2的县和基层社完成具体的改革和发展目标。
(原载2004年6月5日《财经时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