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民间曾流传有一句谚语“立夏小满节,种田落洋生”,意思是:立夏小满时节,是种田和下海捕鱼的好时节。小满时节农事的忙碌,在那些流传的谚语和习俗中,窥见一斑:
“小满动三车”中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
此时,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足的水分滋养。旧时,排灌是大事,一般会在小满时节启动。
《清嘉录》中也曾提到:“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操劳的程度,可见一般。过去,宁波镇海、北仑、余姚、慈溪一带皆有种棉花的传统。每年小满来时,棉花刚好抽出五六片叶,正是需要人精心打理的时段,因此民间就有“小满花,正当家”的说法。
因为忙碌,过去农民在小满和接下来的芒种节气,常常是累到“腰骨堕拢”(宁波话谐音,意为下坠)。小满时节,阳光、雨水、作物,都在不停变化,看似“不待扬鞭自奋蹄”,却在另一处自然变化中提醒人们:要适当放慢脚步。
随着小满节气到来,人的生物钟也开始跟着“昼渐长夜渐短”的规律进行调整。或许很多人最近这段时间已有类似感受:哪怕晚上睡得再晚,第二天还是会早早醒来。
这种“不由自主”的变化是在提醒人们:要遵循天时,尽量做到早睡早起,午后若是有时间,最好能补上一觉,哪怕只有短短20分钟,也足以撑过一天的劳作。
还有些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随着天气持续、稳定转暖,很多人渐渐恢复了饭后出门散步的习惯,走累了,偶尔也会在江边、公园绿地的木椅上坐坐。
按老底子的传统,坐是可以坐的,但不能坐太久,因为“夏不坐木”,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露天的木椅看起来干燥,但经过太阳曝晒,很容易向外散发潮气,容易诱发皮肤病、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
每个节气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令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时不食”,唤醒的不只是味觉,更是绵长久远的回忆。
说起小满节气的时令食物,当属河虾。江浙一带,自古以来,河道纵横,一年四季有虾。唯独小满时节的虾,“脑中有黄,身上抱籽”,颇有“小得盈满”的境界。
或许因为是种再普通不过的家常食材,就连河虾的吃法也跟着“随性”起来。
有人图一口原汁原味,那就用葱姜清煮,满颊鲜甜;有人偏爱浓油赤酱,那就葱油爆炒,唇齿留香;有人馋涎生猛爽滑,那就用酒、醋生腌,回味无穷。
“美食博主”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有关于“醉虾”的记载,“带壳用酒炙黄,捞起,加青酱,米醋煨之,用碗焖之,临食放盘中,其壳俱酥”。
关于河虾,有句老话叫“吃河虾不吐河虾壳”。究其原因,袁枚说“其壳俱酥”,满足的是口腹之欲;对于从小在河、湖边长大的人,尤其是东钱湖边长大的人来说,这是区分野生河虾和养殖河虾的“土”办法。通常,野生河虾的壳要硬许多。记者 石承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