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属于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季节开始从秋天向冬天转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寒”意。
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

特别是秋天晴朗的月夜,没有云层覆盖,地表散热快,温度骤然下降,靠近地面的水汽会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霜花。
这种近地面形成的霜,会让一些作物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巴巴;也会让萝卜、青菜等蔬菜变得软糯可口。
霜降不等于降霜,不仅体现在霜“降”的方式上,还体现在霜“降”的时间上。眼下这个时节,有望看到“冻凝成霜”景象的,限于黄河流域。眼下的天气和气温,别说“冻凝成霜”,就连“气肃而凝”,都还要再等一等。
这个霜降,由于冷空气的“拉胯”,在天气、气候上表现不突出,但在“秋燥”上的表现,不输分毫。
除了多喝水,大家在平时还可以多吃些梨、石榴、荸荠、萝卜、香蕉、银耳等能生津润燥、宣肺止咳的时令食物。
还有就是喝粥。
粥,是要慢慢熬出来的。正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的,“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见水不见米,则太稀;见米不见水,则太厚,都算不上一碗好粥,因此也就有了“宁人等粥,毋粥等人”的说法。
熬粥的另一份讲究,则体现在配料上。袁格写道,“为鸭粥者,入以荤腥;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若“不得已”,一定要在粥里加些食材,“则夏用绿豆,冬用黍米,以五谷入五谷,尚属不妨。”
“寒衣节”的“暖”
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意思是豺狼在霜降节气来时捕捉猎物跟平时有所不同,会将捕获的猎物铺在地上,祭天报本。这就像人们在粮食丰收后,会先拿新粮来祭祀天地、祖先,以示回报,同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从秋天到冬天的仪式感,霜降完成了“告别秋天”这一部分,至于“迎接冬天”这一部分,在过去则由“寒衣节”来完成。
农历十月初一,也就是“寒衣节”。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朝,《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进入农历九月,天气转凉,人们开始准备过冬的衣物。
一直到宋朝,人们感觉“九月授衣”为时过早,才将这一习俗移至十月。
相比霜降,如今已经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寒衣节”,更多寄托了人们淳朴而真诚的情感,就像宋朝朱敦儒在《十二时·忆少年》中写“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有什么比在日渐萧瑟的日子,感受到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更让人温暖的。
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