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弄进士录:南宋直臣孙子秀

标签:
梁弄进士 |
分类: 宁波乡情 |
旋任淮东总领所中酒库,下文催收宜兴县的围田租,待任务完成,孙子秀正要返回,但遭遇水灾,便立即要求上司免去受灾田地的赋税。总领有些担心:“赋税与军饷有关,你敢如此?独不为自身考虑吗?”孙子秀说:“我不敢为自身考虑。为了百姓,我宁可获罪而离职。”在孙子秀的力争之下,宜兴的全年赋税得以免除。
不久,孙子秀调任滁州教授,刚到任,改金坛知县。他随即整顿社会治保队伍,厘清田界,订立义役制度,一切利于民众休养生息。审讯案件时,如果是小案子,又属初犯,即交由里正调解处置,力行劝解放归;重犯及豪黠者,则严惩不贷。因遇岁饥,受灾淮民流入以万计,孙子秀即行赈给抚恤,建造庐舍,给田使耕,并选拔其中有能力者自行管理。他还崇敬学校,申明教化,行乡饮酒礼,并访宋初茅山书院故址,予以重修,以待远方游学之士。
孙子秀后任庆元府通判,主管浙东盐事。浙东盐场曾立私规,每收盐百袋,额外加五袋,名为“五厘盐”,供与盐场相关的官员私吞,盐民甚为怨苦。孙子秀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奏请蠲除这一陋规。之后,他被提拔到诸司粮料院任职。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衢州发生水灾,匪盗并作,朝廷派孙子秀任衢州知府。一到任,他就治桥修堰,补城墙,疏浚水源,助葺民庐;向邻县买粮救灾,平价放赈;奏蠲秋苗一万五千余石,代交全部夏税,并废除公私一切拖欠;凡被溪水冲坏、被泥沙埋没的田地,向朝廷请求永远蠲免租税,百姓的正常生活得以恢复。
孙子秀认为,捕贼之责虽在官府,但也要依靠熟悉当地风俗的人,才能惩首恶,阻其逃跑。于是,他建立社会治保队伍,选用土豪,还表彰常山县令陈谦亨、寓士周还淳等人的捍卫之劳,并向朝廷奏请加奖赏,人心由此安定。不久,匪盗在江山、玉山一带复起,仅七天,民众即擒获匪徒四十余人,押送至府衙。直至孙子秀任满,盗贼不敢复动。
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从宋高宗南下,赐居衢州,后朝廷下诏暂且以衢州学宫奉祀,长时间没有专享之庙。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孙子秀奏请在衢州仿曲阜阙里建孔子家庙。于是,朝廷拨款三十六万缗。孙子秀利用圮毁的佛寺,以曲阜孔庙为蓝本,在衢州城东北角菱湖芙蓉堤创建孔子家庙,世称“南宗孔庙”。建成之日,孙子秀亲自率领官员行释奠礼。
后孙子秀任左司兼右司,再兼金部。
其时,权奸丁大全将任宰相,太学生伏阙上疏,反对丁大全任相,但奏疏被丁大全的亲信扣留。孙子秀知道后索取原疏,径直送呈宋理宗。丁大全追问时,孙子秀直言不讳:“送奏疏的是我,如果有罪的话,我甘愿承担。”最后,丁大全还是利用权术当了丞相。孙子秀由于与丁大全意见不一,被差遣为安吉知州。
安吉州有一妇人诉人杀其丈夫与两名仆人,牵连多人,郡守花万缗,逮捕拷问十余人,但审理多年不得真相。孙子秀到任后,经过密访,查实是妇人有外遇,贿赂皇族宗室子弟,杀夫成奸,仆人前去搭救,便一并灭口。案情一经査实,就将该妇人及有干系的宗室子弟逮捕,审讯后马上受死刑,又释放牵涉其中而无辜被捕的人,远近称孙子秀为“神明”。
孙子秀累官常州、婺州知府。每到一府,即严核田亩,追缴势豪之家多年隐没的赋税,招抚流民复业,清理积案,受到百姓的赞颂,而宠臣朱熠连上三疏弹劾孙子秀。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孙子秀任浙西提举常平司。此前,丁大全令其亲信担任此职,夺华亭县百姓盐本钱,充献羡之数,如果不足,就估量户口虚报摊派,致使骚动,当地百姓大多流亡。孙子秀到任后,发还前任的盐本钱五十余万贯,奏裁华亭茶盐分司官,制定衡量法,凡多取巧夺者,严加惩处,流亡的百姓得以复业。
再后来,孙子秀升浙西提点刑狱兼知常州。时有淮兵数百人寄居贡院,因未能按时发放饷银,不断有人死去。孙子秀奏请创建“忠卫军”,置寨让他们居住,截留地方上交的赋税供养他们。又有盗贼抢了地方官吴大椿的家财,前任官隐讳其事,说是吴大椿与侄吴焴争夺家产,自劫其家。朝廷因此夺了吴大椿的官职,充军千里之外。孙子秀查访到实情,为其平反。其间,他打击官员贪污,牢狱为之一清。孙子秀进大理少卿,直华文阁、浙东提点刑狱兼知婺州。
婺州多势豪巨族,有人田连阡陌而不负担赋税。孙子秀核实其田亩,写成书牍,要他们按亩缴纳赋税。势家联合上疏,买通言官弹劾孙子秀。不久,迁湖南转运副使,孙子秀推辞。之后,孙子秀移任浙西提点刑狱。他冒着酷暑遍行八州三十九县,讼案几乎得以断绝。起初,狱讼多滞,朝廷使者告诫州县官不得违反,但违反如故。于是,孙子秀与州县官约定,到限者即至衙庭审理,属吏不得强行索取,违者严惩。至此,不管案件大小,都能及时审理。
孙子秀死后第二年,其父孙大年去世,葬于孙子秀墓侧。孙大年、孙子秀父子合葬墓占地约400平方米,墓直径20余米,是迄今为止余姚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宋代古墓葬,2017年1月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坐西朝东,左为狮山,右为虎山,面对贺溪,周围峰峦叠嶂,环境十分优美。原有墓道长约两千米,用卵石砌成,宽可五马并行,还特置进丧、转丧两石桥。墓葬与山体合为一体,封土高近三十米。墓前有石砌台阶,过阶为碑亭,亭中立孙子秀神道碑。整座石亭是花岗石制成的,上置云纹石梁和石雕飞檐亭顶。
沿碑亭左右两边石阶到一平台,南侧置有一小石碑,为孙大年墓碑。
再往里即为石羊、石马和石翁仲。石翁仲左右各一文一武,文官在前,武官在后,每尊高度近两米,精雕细刻,栩栩如生。文臣头戴进贤冠,身穿朝服,手抱朝笏,文质彬彬,尽显儒雅;武官身披盔甲,双手按剑,英姿飒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墓门宛如地面建筑,台门、屋脊、飞檐、斗拱、瓦当、柱子、台阶等一应俱全,俨然人间府第。
1971年1月,孙大年墓志铭出土,铭文由孙子秀长子孙凝、次子孙焱合撰,孙大年门生、承议郎钱绅填讳,今藏于余姚碑林。
同时出土的孙子秀墓志铭收藏于贺溪村一村民家,全称为“宋故知府安抚显谟国史大卿朝议孙公墓志铭”,由资政殿大学士、宣奉大夫杨栋撰文,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王爚书丹,特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叶梦鼎篆额。该墓志铭的发现为考释孙子秀的生平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补《宋史·孙子秀传》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