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洞天
(2022-09-13 10:26:28)
梁弄篇
梁弄四面环山,吸引了历代众多道士前来修炼并建宫立观。“洞天三十六,四明居第九”。梁弄作为道教圣地,留下了众多道教遗迹,唐天宝三年玄宗皇帝曾遣使祭祷祠宇观,钦差苦于羊额岭崎岖险远,便令道士崔衔、处士李健将祠宇观移建至梁弄潺湲洞外,即刘纲、樊云翘当年向白君学道之处,名为白水宫。宋朝政和六年,宋徽宗传旨扩大梁弄祠宇观,并御书“丹山赤水洞天”九龙金匾悬挂在祠宇观。宋嘉熙初年,理宗祷祀于会稽龙瑞宫,竣工后分金龙玉简藏于白水宫。姚江文化丛书《姚江宗教》载:“白水宫(又名祠宇观)成为道教第九洞天的主要道观,也是姚江流域乃至浙东地区的道教中心。”
黄衮,字德七,四明黄氏十二世,赐进士,宋恭王郡马。《四明黄氏宗谱》载:“其立朝大槩,卓卓人世者,昭如日星……而洞天第九毓秀钟灵惟公是建。”经宋元明历朝风雨岁月,第九洞天牌坊倾毁。民国时期的第九洞天牌坊,是清光绪壬辰(1892)年由五桂楼楼主黄澄量曾孙、分巡道黄芝生在原址重新建造的。
第九洞天牌坊高约一丈八尺,方形石柱有高约5尺的护石,底有高2尺长6尺的长条基石,可供行人憩息。坊上置简瓦盖成,顶端四角飞檐。横梁石匾西侧镌刻“第九洞天”四字,东侧刻“五桂传芳”四字。匾额由著名外交家,历任台湾、湖南巡抚邑人邵友濂题写。可惜此牌坊于上世纪50年代倒毁。
四明山篇
盛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21岁入道,后游天下名山,留下许多著作,所撰《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排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四明山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九四明山洞,周围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之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唐末五代时,缙云人杜光庭(850-933)所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四明山位列仍在第九。全文为:“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在越州余姚县,刘樊得道。”四明山在道教洞天福地中的地位,至自稳定。
唐天宝三年(744),玄宗遣使祷祠,移祠于刘纲、樊云翘学道处(今余姚梁弄镇白水冲),故杜光庭在著作中易刁道林而作刘樊?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徽宗御书“丹山赤水洞天”赐四明,并扩大宫祠规模,四明山之影响日隆。
宋人王象元注唐李吉甫(758-814)《元和郡县志·四明山》条:“(四明山)山高二百丈,周围二百一十里,四旁皆虚,玲珑若窗,故名四明。”显然是以唐人诗中的“石窗”为四明山的核心和标志。现在的四明山,绵延在余姚、宁波、鄞县、奉化和上虞、嵊县之间,由鄞县小溪上行登山。称为东四明山;由余姚上行登山,则称西四明山。由余姚经梁弄向西南方登山,可见五峰耸立,如天际芙蓉;其中峰顶上,有天然石室,高约4米,长宽近10米,中间又有三石,将其分为4个石室,宛若四面有窗,完全符合唐人诗题、宋人加注,地在大岚镇内、柿林村东南。
唐玄宗时“移祠”至梁弄,白水冲又为“刘樊得道”而记于杜光庭之专著中,但以标志性景观“石窗”、地理性区位“丹山赤水”、以及“移祠”梁弄等文献依据推论可以认定:第九洞天在余姚,四明核心属大岚!而洞天的范围,梁弄当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