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2 大学生心理周,开幕讲座“活出明白的自己”(与我的新书《活出明白的自己》同名)
从上周开始,白老师咨询师团队进入“问话技巧”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一改以前的两种简单问话:
1、具体化式问话:用于了解问题的细节和过程,用于搞清楚咨询者的人格发展脉络,为咨询治疗准备;
2、关注感情的问话: 关注情感、情绪的发生、发展,起因。一般也有些浅层化共情,为了拉近关系。
本阶段学习的问话技巧重点是启发式的,产生领悟的问话,即达到小剂量治疗的效果。其实,心理咨询在熟练以后,治疗并不是一个放在最后的固定阶段,而是一种心理扰动,随时随地,火候到了,关系到了,就可以来一两句有“领悟及启发意义”的问话。治疗的效果不在最后的方法和一两句结案陈词的点睛之笔,而来自夹杂在咨询中的,看似不经意的一两句“启发式”问句。
比如‘为何你把这个当问题?“”为何别人没感觉痛苦,你的反应却好像有点大?“”问题其实早就有,为何偏偏今天才来求答案?“......
这类问句的价值和效率很高,往往能够突然放咨询者停顿下来,引发他阵阵思考,好,这就足够了,不求一句话让咨询者开悟。而要不断用这种有领悟引导意义的话让咨询者习惯性思考。做咨询其实是一件表面轻松,但很费脑力的活。我往往在咨询中,大量这样的问话。这些话,其实就是咨询师的治疗轨迹。
沿着这些治疗轨迹,咨询者很容易进入咨询师的引导的”解决问题“式的开放思考模式,而渐渐摆脱咨询者一味求方法,一味做受害者倾诉状。索要方法和无节制倾诉,都对咨询没有半点好处,一个是想偷懒,一个是把问题想得过于严重。都不是着眼于解决!所以,当咨询师用一些问话引导咨询者:
比如”你那么想要方法,一定曾经尝试过不少,有用的话,你就不会找我了。那么你觉得是方法太少吗,还是别的方面出了问题?
”哭一哭固然可以让自己轻松点,我以为这是有用的。但如果哭过几天后还要哭,不哭不行。你觉得哭真的就可以治疗自己吗?“
随便就一些不合理的逻辑,展开反问或者引发咨询者寻求另一条路的问话,都是值得尝试的。虽然,这些问句,往往有些许挑战的味道,但是如果咨询者跟你关系足够好,这样的挑战他不仅不会翻脸,还会频频点头,觉得你的问题问得好,还有可能发出感慨,”我怎么从没有想过呢,问得好!“
每天给团队咨询师介绍案例,看大家的咨询。深深感觉到,如果我们掌握熟练了这种领悟式(或启发式)问话技巧,会让你的案例不仅仅只是”解释“性的分析,更有趣味,更容易让咨询者自己作自己的咨询师,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助人---培养咨询者作自己的咨询师。让他学会问自己各种引发自己思考的问句,然后自己去寻求答案,那么的话,要你咨询师何用,好,这个时候咨询就是成功的,很成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