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在新浪、腾讯、搜狐三个微博上开始为大家免费回答问题。我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半心理问题和自己的思维模式相关。大多纠结的不是问题,是自己。
比如,有人问我哭是不是太脆弱,我说那要看哭对于你自己的意义。因为,哭并不总是用来表达脆弱的。多少励志故事播放的时候,我哭了,我知道那是我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心酸,感动哭;在近期的电影《战马》播放时,我几次落泪,我被那种因为战争和渴望和平的亲情打动,我又哭了,那是一种珍惜泪,好似爸妈对我。在大学里我班里最多的是女孩子,她们也很容易哭,很容易被失恋了、考研了、受挫而哭。我知道她们不是不坚强,那是90后的一种表达方式。往往我会说,你哭吧,来个痛快的,都哭出来,别婆婆妈妈的.....
所以,哭怎么就只能用脆弱或者非脆弱来衡量呢?思维不是直的,你一定把它弄直了,吃亏和想不明白的是自己。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白老师你说他跟我分手了,我是等他好呢,还是不等好?我说这个问题并不是等不等,而是要看你怎么才能最小受伤害或者迎来又一次的转机(就是惊喜)。“等”有个好处就是给自己留一个机会,但是如果一直等下去就会遥遥无期,牵肠挂肚;那就不等,不等倒是痛快了,可是万一是一时的拌嘴,过几天又有转机呢?所以,如果你打算付出时间等待机会,那就给自己个机会,同时加个期限;如果你不打算等,就选择不去后悔,告诉自己我选择我负责,寻找下一个惊喜。
这样看来,生活没有什么事是唯一可能性,唯一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怎么看问题。就跟如上的例子,“等”是一种做法,“不等”也是一种做法。你只能选择一种,这就是唯一可能性--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想法。看问题我们不能只做一种出路,一种选择,因为思维不是直的,事情的发展也不是只有一种可能。
人要长大,思维就要进化、复杂化,嘿嘿,这样看问题即全面了,有防止年老后老年痴呆哦~还少的心理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