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给我们带来的功能很多,其中有一条是“预测”。定义如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记得学咨询时,导师说过不要猜测咨客的心里。但我想,一个有能力预测咨客问题发展规律的咨询师,才叫高手!在我看来,消除症状,不是咨询的本质,只是表面。所以,若咨询师瞄准的是消除咨客提出的症状本身,这个目标订小了,且易复发或转移形态。
为何?症状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而是由心理机制导致。那么由于某种不良心理机制导致了一个矛盾或病态的症状,一定是先有心态不良,然后才反映到症状出现;同样治疗时也是逆向的,先去掉症状,最后缓解心态。流程是如下:
问题诞生是: 心理受损(心态不良)---症状(矛盾行为)出现;
问题解决是: 症状(矛盾行为)减少 --- 心态康复
所以,咨询完了症状减弱了,但心态稳固了,算治疗结束。但症状暂时没有了,心态如初,此为未完结咨询。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心态稳定康复了呢,看反复的次数和程度!
也就是说,一个较重的心理问题,至少有一次或几次反复发生,反复递减,是趋向好转;反复转移,有可能是扩散也有可能是好转,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
所以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是: 症状(矛盾行为)减少 --- 反复发作1、2次..... ---- 心态逐渐康复
从我的经验来看,衡量时少看症状而是直指症状背后的心理。通常强迫症在强迫时,会矛盾;恐惧症在恐惧时是害怕。好了,如果强迫症状犹在,内心矛盾减少了这是康复走向(强迫症是强迫与反强迫同在的矛盾所至);强迫症状减少,每次强迫时,内心无比矛盾,就值得怀疑,这是否在康复了。
人的完美情结,是不接受自己的残缺和不足。而很多一般心理咨询者,给的建议就是带着伤疤一路平安开心地走下去。人不可能不经历磨难和痛苦,而想避免和不再有痛苦,用科学的心理学也做不到!就好像一个抑郁症的患者,可能常年都会有些症状伴随,但乐观的心态,以及笑对抑郁时,这个抑郁在这个咨客身上就没有魔力了,剩下的就是等待了,不用去管它!
我做好过几例强迫症,他们现在依然追求完美,依然偶尔矛盾几分钟,但这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了。别说他们,正常人也不可能做到时刻不追求完美,时刻不矛盾。检验成功的方法是不再惧怕,胸有成竹,等待好的时机到来。在一般的婚姻或职业的咨询中,我更是始终坚信不疑的告诉咨客,你的纠结,还将在咨询后重复很多次,你怕不怕。咨客如果康复了会说,那有啥可怕的,让他来吧!也许偶尔会再被打败,但胜利时多。我们等待自己慢慢变得强大和力量。再一次症状“攻击”你时,你心里很清楚,3分钟,就只需要等3分钟,之后他就自然消退!
没错,很多症状,就如同咨客寻求咨询一样,痛苦就是一瞬间,3分钟都说长了。坚信痛苦必将会来,而战胜的最好方法就是期待来,并等待去。开始时需要“熬”,渐渐要习惯“等”,然后要“盼”。因为很多症状一天就那么几次,盼一次,就少一次。过一次,剩下的时间就多一分快乐!我想若咨客能达到这样的心态,何愁问题不过去呢?熬--等--盼的练习,本身就是心力增强,心态平缓的过程!
我的咨询后,咨客通常不会大反复,因为疗程内我们就一起对付过反复。我的咨询完结是需要1次以上的反复后,再康复叫完结,不是症状刚去除就结束治疗。另外,咨客不会害怕反复。再有的反复,咨客可以利用我过去陪伴时学会的面对本领来应付。这便是我理解的反复是必须的,是康复过程必须的路,不要躲闪,有我陪伴,终将自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