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讨论是想干嘛?

(2010-03-24 10:52:27)
标签:

文化

分类: 督导纪录

讨论是想干嘛?

     参加今天早上的讨论,上线人数10人左右。话题是莉莉咨询师接的一个案例回复,说实话,我本打算昨天看完案例,忙得我今天早上才看完并有了思路。这两天家里也一堆事,学校一堆事。晚了9分钟,其实我在看案例,呵呵,不好意思!

 

    自己在讨论中,其实情绪是波动的,随着莉莉咨询师和其他人的发言。这种躁动,其实我一向较少控制,因为我需要这种很本真的东西,给我提醒和指导我下一步如何表达。所以,我的咨询就是跟咨客的情绪“搅合”在一起,不过好在我不怕,因为我能接受这种信息,并告诉自己如果卷入太深就拔出啦。所以,我要让自己先期卷入,这个思路当然对于新手也是有风险的。

 

    所以,看到自己在表达时不会刻意中立,也不会过度保护咨询师。因为既然是探讨,真诚是第一位的,其次如果咨询师连这么点打击都受不了,怎么咨询别人?所以在认定莉莉咨询师虽然对案例有点困惑,但对于成长的需要和想听到真诚的不怕打击更迫切后,我选择的就是“开刀”。

 

几位咨询师的妙语

    进入讨论时,我简单就大家的发言做了小小的总结:

  冬梅提出:第四次的提问放到第一次也许更好;究竟咨客想搞清楚真相,对她有何帮助;咨询师是不是自己不能接受咨客的同样问题,所以无法正视?(3条问到点上都,逐步深入)

 

  王梅:咨客的丈夫做到了咨客想要的,为什么咨客还怀疑呢?(问得好,也许没做到或者怎么做都没用?)

 

  文琴:咨询师先入为主,认定了咨客的猜测,只是去安慰咨客,可能让咨客释怀吗?要多角度思考(和我的思路不谋而合)

 

   莉莉本人:为什么自己绕圈子说话?(晓红在跟踪这个提问,做到了及时即刻提问;这个思考好)

 

   吕霞:咨询师会不会对自己没信心,没有扰动,这个咨询会起多大作用?(追求扰动,似乎我也这样)

 

   辉宇:真有外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和好的想法(这个是一个方向,咨询师没有利用)

 

   霞瑞: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告诉莉莉了一个事实;成长很难,但不是不可能(建议莉莉去看看,很好)

 

   以上挂一漏万地找到,我认可的思路。当然每个咨询师都有个人倾向,我只代表我认可的思路,摘了出来。这个摘要供大家参考学习。

 

我的疑惑

   连着之前的董老师的督导,我有几个收获。大家分析和发现问题都不难,感觉也灵敏,不过解决问题力量不强,咨询者容易在认同咨询师后脱落,真是可惜。这个咨客能够接受咨询师的分析,但穷追问题解决之道,难住了咨询师;其二,我发现我的督导是我主控式的,当我发现大家完成了对案例的基本分析后,我将矛头转向了咨询师本人,试图通过案例完成一次咨询师的成长。操作时略显生硬,老吕没跟上开始。转折时,大家停顿了一下,不知是没跟上还是我太快。潜意识里,我觉得讨论太多反倒什么都记不住,所以差不多就转,嘿嘿。

 

   最后,谈到了咨询师自己的成长;谈到了扰动的意义。后面的讨论莉莉一直说我需要大家帮我,一问本人说还不知道下一步的具体步骤。当下我急了一下,不过很快我发现,不仅我操之过急,大家也有点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起了想法。从章法上,有点不像董老师的督导节奏感强。觉得是自己传染了大家,爱人总说我节奏快,要放慢,免得别人跟不上。是的,在探讨中能感觉到,当大量的信息过来时,其实中心那个人,会对信息太多搞得无暇顾及,来不及深刻。而我在想,我是不是太想告诉莉莉咨询师什么了;后期,她的话少,我们的话多。

 

   虽然,几次尽力在把握下一步深入的方向,但似乎还是觉得呼应不起来。如果咨询师自言自语下去,会不会你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忘记了问问别人:嗨,没睡着吧,你想听吗?听得懂吗?要不你告诉我你的想法,我调整下......

 

讨论给我们带来什么究竟

   试图让一次讨论不停留在讨论的浅层上。就好似大家讨论完,过了嘴瘾,究竟能留下多少,始终让我怀疑和不甘心。因为讨论这种形式被我们曾经错误理解过,多人“脑力激荡”,其实并不如一个人深入思考来得更多好处(这是一项最新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引用一下)。就好像我仔细听过或看过有些非娱乐节目一样,听起来热闹,沸腾,完了后,很快就不记得了。不明白自己是不是得了健忘,白痴,哈哈

 

   我想,也许就是太随意了,太发散了,太怕冷场了。如果讨论是向纵深而不仅仅是向四周发散的话,兴许可以让我记忆一点;但发散太多的话,是满足了主持人还是嘉宾,是满足了观众的耳朵一小会呢还是收视率?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回味越发觉得宝贵。如果讨论不能带来回味,那就仅仅满足一下参与者表达的欲望而已。

 

   当然没说讨论必须就为了回味。但是今天的讨论,给多少人留下回味,又给最需要的人带来了什么呢?从主角的反映上看很平淡,不知道是内心火热表面平淡的习惯呢,还是真的很平淡。讨论当然不是必须要写博客,但至少可以检验一下自己被扰动了吗,哪怕是一点愤怒在讨论完10小时后,还能写出多少,试试看你。很容易做的,别相信当时的感觉,去相信记忆能提取多少出来;如果一点都提取不出来,未来也不会提取太多,虽然有一部分进入了你的隐形记忆里。

 

   用时间来检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