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不容易到了15日,公益心理咨询师联盟4个月了,我们阵容达到了28人。大家的差异显露出来,会学习的,学了不少。不会学习的,进步有限。我想跟咨询师们谈谈我的学习方法:
写下来的总比想到的更深刻:
最强调写,而不仅仅是想。原因是写必须先想,而想不一定必须写。一个知识,是经过反复加工,才会从概念变成行为,最终应用到实际。就跟考试的东西比只是学过而没有考过记忆更深刻一样,多加工一道,就会记得更久一点。写出来,实际上经过了吸收新知识,经过加工表达出来,两步骤,比单想想多一个步骤。另外,我们常有写不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或让读者看不懂自己想写的时候。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你写的出来,那么说就不成问题了。所以往往作家作讲演很容易,而讲得好的人要写得好并不百分百。
看了博客再留言意义深刻:
国人喜欢做旁观者已经是由来已久。咨询师只看别人的博文而不表态,其实你不敢肯定你真的读懂作者的文字用意。如果你写了评论观点,你不仅有机会得到作者的回复证明,更有机会学会如何用文字传递你的用意。大多数人写博客,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或得到别人的观点。如果你的回复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就在给作者补充建议,挺好;如果你在理解作者的博文用意,其实你在表达关注和理解。你说谁不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呢,这种善意的理解,大多会打动博主,留下好印象。同时有机会得到博主对你的反馈,不管是对是错,你都有收获!
做个案抵不上练习思考:
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认为学习咨询就是作案例,告诉你错了!加入联盟就想得到我的案例督导,以为这是最快有效率提高的方法,告诉你又错了。一个咨询师学到的是读懂人,读懂人的行为,逻辑,思考方式,行为模式等等。这些其实就融入在生活中,交际中。咨询师学习老师的应该更多是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看问题的角度,从哪里下手,如何结束,关注什么,忽略什么,哪里敏感哪里愚钝......这些需要学习者去敏感老师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关注某个案例的解决方法。因为案例每个都不一样,案例督导再多,不掌握方法,下一个案例还是个性的,你还是不会。
而设计了很多活动,影评,讨论,实际上是将这些人的行为融入到游戏中,你只要去做过,就会能够体验。站在外面说,这个简单,那个没用。欲速不达,大师都是从小处着眼挖掘,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其实比多做几个案例还容易给人进步的可能。
我告诉你个秘密,一个靠案例长大的咨询师,治疗方式很书本很刻板;一个靠体验生活长大的咨询师,治疗方法很灵活很时尚很符合人的口味,有突破敢于创新!
心理咨询说白了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所以,只要有人参与的活动,你主动介入,就可以感受这种人际关系,然后跳出来感受,你会收获很直接的感受。比如观影写影评,你在跟导演和演员发生人际关系。去感受导演的用意,去感受为何你喜欢一个演员,为何讨厌一个演员,这些对于咨询师都懂,利用“投射”原理你能获得电影中的人际关系体验之外也能收获个人的成长。
再说说案例讨论。我们常常在督导群中进行案例讨论,其实你知道吗,讨论可以发现你的视角和别的咨询师有很大不同。这样作不仅扩大你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理解,更是提高你自己的宽容度的好机会。人为何要动怒,因为不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如果你在讨论时能够看懂其他咨询师的观点,就是在提高自己的接纳能力,你不仅会更容易理解一个咨询者,也会扩充你的用户群。
一句话就是,学习心理咨询都是相关的。只要做就有收获,不要嫌弃写一篇博客没啥了不起,参加一个讨论没啥高难度。别忘了,一个咨询师就是在不断的讨论和写作中,长大的。这些是可控的,案例是不可控的。你说你把自己交给可控的事情上容易成长呢,还是押宝在不可控的事情呢?我说的案例是作案例的机会,案例是随着越有名气案例越多,在开始你想要都难,但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案主也不会找你。对吧,那我们就不要放弃一点一滴的成长吧!
成功最怕坚持和重复,不在小,就怕懒。生活中,做点有益的事情,不一定非做案例不可吧?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