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在看一本美国人教育孩子的心理书,其中有很多观点不谋而合。比如提到智力并不是成功者最关键的因素,只是必须因素。而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创造性,回望我国的教育制度,不免令人感慨。当大人们在关注自己孩子的分数、考上好学校同时,其实这一代人身上也早就烙印了陈旧教育制度下的痕迹!
成人也喜欢问标准答案。我们总认为老师的回答一定比我们的要好。呵呵,这是什么遗留下来的,除了我们教育上的单向接收式教育模式外,我们的单位、公司,不也是更多是要求我们服从领导安排吗?某单位领导,大事小事全部亲临亲为,不设副职以免矛盾。小到一个文件怎么写,一个工作细节怎么做。时间长了,不仅身边没人再提意见,而且员工也懒于思考。你要求工作了,那好你再告诉我该怎么做你才开心。因为,只有符合上司脑子里想的,那才叫做“正确”!我们干嘛还要动脑筋,干嘛还要求新求异,给自己带来的风险是不是太大?
久而久之,我们只要接到一个工作,第一想到的是上级想让我怎么做(而不是怎么把事情做好),来个标准答案吧!你瞧,成人的模式,难道不就是孩子们学校里学习的翻版。所以,看看那些很会读书,很会考试的人们,大致很依赖标准和标准答案;但不那么会考试的,而好于实践的人,也许吧,也许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一件事情。我们的空间给大家的是不是太有限了,我们的制度太压抑创新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变得束缚在框架里了。
在下一次督导时,我不再抓着学员要求督导,而是问你想督导什么?你觉得你哪里有待提高。如果学员说,做的都好,请我提出不足。那对不起,我可以选择不进行此案例督导,说到做到!因为我看见的是,有人做完了咨询,把咨询记录给我们说,督导吧;有人说我做的很好,不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更有人跟朋友聊天,然后把对话丢给我们说你看看吧......
行为背后的意义,其实远比语言更丰富。当学员们还并不明白哪里需要督导的时候,督导们最好闭嘴。一个成人是从跌倒的时候,才知道学习爬起的必要以及如何避免再次跌倒;而不是像个孩子,在没跌倒前告诉他小心,不要跌倒。就好比我更希望做一个失败的案例,因为那样我懂得我哪里需要进步;而一个成功的案例,你却很难真的明晰是哪里让自己得以成功的!
督导中看到的
近来我询问过一些咨询机构的督导方式,才恍然。没有我跟董老师这样上心的,绝不是恭维自己。而是我想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需要督导他们,还是他们需要督导。反思后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我需要”,而不是他们需要。我需要表现得更像一个比他们强的人,要给别人展现自己不为人知但很出色的一面,我要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高超的督导能力等等。是呀,当有人太想做,就会有人变得不积极,这才能维持平衡。如果当我变得平和下来呢,才有可能让学员们平下心来看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而不是为了速度和第一印象,草草完成案例,以最快的速度发给我,并告诉我,白老师我可以满足你一次需求,来督导我吧!
于是,我与董老师商量,把督导放慢、把教育放后、把自己放下。某些咨询师做完了案例,不先自我反思,首先急于寻求督导,她们担心的是下次怎么办,却忘了考虑这回做的如何,这个怪我;有些咨询师拿给我案例自己很满意,问我标准答案是什么,这个也怪我;我想是自己的行动太快,太有效率。以至于督导完了,她们写完博客,还会立即告诉我博客写完,请评论,这个还是怪我。不,我绝不是带着情绪,这篇博客是写给自己的。我在想,这些行为的背后,自己是不是应该更多承担一点什么呢!
想起美国家庭教育的书上有这么一段。当孩子想站起来时,他想让你扶着他;当孩子跌跌撞撞走路,摔倒时,他想让你拉起他。你可以选择做或不做,孩子也可以选择继续摔倒或少摔几次,但是学走路不摔跤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明白了自己,如果不能忍心看见他们摔跤,那他们就会更晚学会走路......今后还会怪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