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的咨询课程,同学们问:咨询师长期咨询,咨询师受到不良情绪影响,无法排解,最终有可能受到影响以至于变成了心理患者怎么办?这个问题,显然是那些没有咨询经验的咨询师们更多关心的话题。他们将风险夸大化,将这种万分之一描述得可能性很大。就好像我警告你,出门有可能被路上的车撞,非死则伤你最好别出门;你一定会大笑,我又不是小孩子,难道不会躲闪吗?再说了天天过马路,不是也好好的吗,虽然有那么多的车祸,虽不能杜绝车祸发生,但是只要小心点是可以避免的......
这种焦虑,难道是因为我们早已熟悉了过马路,而不熟悉心理咨询吗?这个解释当然是有道理,但是我们怎么会什么事情都生下来就熟悉呢?难道第一次过马路不比当咨询师惊险吗?没经验,我们不就可以小心一点,慢一点,经常总结一下,发现有什么不对头的,去防范不就行了。慢慢从“菜鸟”,变成擅于过马路的“老鸟”吗,呵呵!能有什么事情会一点风险没有呢?因为你小的时候没意识到过马路其实很危险,于是你就有了第一次大胆地过马路,渐渐你不再害怕。而长大了,当我们意识到危险近在咫尺时,我们的焦虑就会出来了。比方说你小时从来没出过家门,长大直接让你过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马路,你猜猜你会怎样?还会那么大胆吗?
昨天的咨客这么形容她的决定,如果选择这种方式,恐怕很难;如果选择那种方式,也很难。所以我等着咨询师(指我)。很显然,咨客开始依赖咨询师的脑子了(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这里暂且不谈,后面咨询已经做了处理)。当我们遇上两难时,习惯性地希望双避,实际反过来想就意味着不想割舍,不想付出,不愿承担,才筹算机会成本......我脑子里闪过一连串如上这些的推论!就如同我做咨询师为了什么呢,成就自我么,多赚些钱吗,社会地位吗等等;做咨询师的风险呢,弄不好会把自己整成咨客,多少会有些坏情绪也许还会影响到家人等等。那你可以因为怕变成咨客,别做咨询师吗!做咨询师就需要承担必须的风险。这个在心理上叫作“必须之痛”!
如同5.12大地震中丧失亲人的我的老乡们(我是从小在四川长大的)一样。痛吗,当然痛。咨询师过去干嘛,不是让他们不痛的。是给他们一种“安全”痛出来,只有痛过以后,才可以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说到这里想起我们有些家长的行为了,自家小孩在屋子里跑来跑去,一个不小心磕到了桌脚,哭了。奶奶过来一边哄孩子别哭,一边打桌脚说,都是这个坏桌子,把宝宝磕坏了,别哭要坚强,坚强的孩子不哭!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一句老人的玩笑话,可是小孩分不出来,影响兴许是深远的也未可知。
这种教育方式有两个地方值得圈点:第一、如果孩子真的磕重到难以成受,哭是最直接的发泄方式(当然如果是故意哭得不算),哭完了释放完了,疼痛反倒不觉得有多痛!孩子今后不会害怕磕碰,知道哭一小会就会不痛,这个方法好;这里的哭其实并不代表不勇敢,不哭也许反倒会压抑人的情绪表达。一个在幼年就不会哭的孩子,长大了你能相信他敢于表达,不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吗,他恐怕都不会用一个合理的方式表达难受了,习惯不去表达,久而久之就会忘记如何去表达这种能力!
第二、“桌子欺负了宝宝”,留下一种外归因。是外界才会让我们变得受伤,其实人受伤是因为自己怎么看待一件事情;经历大地震的人并不是说一定会都生活在阴影下;单亲的孩子并不是说一定都是不健康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智。同样一个问题,有的人就受伤,有的人就没事,这本身就在证明事情是伤害不了人们的心智,充其量给你带来的是短暂的痛苦!忽略自己的作用,而去责备环境,这无疑极端化讲没有提高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而是一味去埋怨或回避外界。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长大了就不可能排除这种文化对你的影响,不管是有益的还是毒害的。坚强隐忍,是中国人的优良品质;可是屈辱、压抑、磨蹭也同样是这种优良品质的另一面。呵呵,进入新社会了,就不谈屈辱了,谈谈压抑和磨蹭吧!小的时候想哭,父母让你憋着,若哭就打;长大了,老板骂你,你要忍着;你跟父母之间必须讲伦理道德,讲尊重,甚至极端化后就变成了忍辱负重,没有自己的灵魂,言听计从。做个木头人,才是个听话的乖宝宝,老师的好学生,领导的好下属,讲究孝道尊重老人的成年子女!我们的话语权呢,这个民族文化,一方面讲究伦理道德的时候,一方面是压抑了大大方方地哭泣和表白;我们身边的朋友们,有哪个敢于向上司向领导直谏。你会发现,遇上一个不那么会管理的领导,必须要等到东窗事发,才亡羊补牢;再看看我们国家的大小政策,哪个不是补救,救市,而真正预知,预防的制度很少。
其实,我不相信诺大中国没有专家看到危机出现,但是看到的人,又敢于说话的人,又不怕因为说得不好听或说错而株连的人不多!这是不是一种压抑呢?这已经从下至上,整个民族的风尚。
再说轻一些的磨蹭,磨蹭从心理角度是不愿意干的,没法不敢,行为上就表现出在最后才看!
磨蹭的结果,往往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的制度通常赏罚不均,只有做完,没有优秀,大锅饭的习俗表面砸掉了,实际上一直没有被废弃。那么好,我不愿意做,又不敢说不做(这是压抑),于是就磨蹭到最后才做。做的不好,也没办法因为时间到了,下次做好吧,下次又下次循环往复。这样做,我说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是因为最后即便做事的质量不好,不至于丢掉饭碗;也不会由于提前做好,可能领导还让你精益求精,要求你多做几遍,费力不讨好,优秀也不多拿奖金!所以磨蹭做事,是做好与不做的中庸,这不是正好与我们的民族精神祖师爷--孔子思想相吻合吗?呵呵,不好意思,拿孔子开涮今天。
所以,这样看来。小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感受:疼了,要哭,结果不让哭,久而久之,我们无法表达疼的感觉,就会害怕疼,希望不要疼!成人了,以为有了问题找咨询师说,我离婚了很难过,请你教我如何不难过;我的父母在地震中去世了,请你教我如何才能不哭。这些问题,问的就很不人本,问题的提出者就代表着一种曲解了人类正常感受的扭曲思想;如果一个两个人这样,我们可以找原因;但是一群人,一大群人,大多数人群都这样,原因在哪里呢?不说自明!!!
出现两难时,只有两种解决方式第一、原地不动,那样的话什么就会什么都不失去(人,通常比获得更担心的是失去),矛盾也就无法根除;第二、寻找一个损失小的方面去突破,满足一个妥协另一个。通常意义下是两个中有一个是重要矛盾,解决了这个,另一个无需解决即迎刃而解或者即便存在也会减弱影响到可以忽略。举例说,咨客离婚有可能就会拆分与老公一起的公司,不敢离婚是因为担心拆分后公司经济效益受影响;另一个,离婚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真正自己的爱情,可是新认识的男友不能给他安全感,如果真的离婚,又不能找到新的爱情归属,这个打击就有点过于沉重。咨客自己说如果新的爱情让自己满意,公司可以不要(其实即便离婚,他们的公司也并不会立即消失,但有可能会慢慢做到关门,因为感情结束的原因。不过我并不主张感情和金钱挂钩)!你会发现后者是主要矛盾,也有可能是重要突破口。
任何问题不存在无解,无解是因为你的过于执着和与既定目标不给予妥协。就是那个必须之痛,不管是离婚还是离婚后的新婚,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不熟悉事件。离开熟悉的环境必然要痛,迎接新的未知也会有未知的必然痛需要经历。如果,你总是怕痛,那就只能呆在原地。你错过了一个八年,那好,你后面还有几个八年你可以错过。磨蹭吧,做个压抑的人,寻求一种中庸的生活,既不快乐,也不至于饿死。会不会这样的生活标准有点低了,跟奴隶的生活本质上相同表面有所差异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在纵容咨客出轨,也不是在让她做出冲动盲目的选择,是让她明白自己为何会停在原地。此咨询的结果是符合中国人思路的,因为你让一个国人立即用老外的思路即便老外的思路对,也会水土不服的,因为服用者不是老外。在无法选择时,其实就是阻力大到内心难以承受,甚至丧失安全感。那就不选择,等待一个方向有所松动或突破,这是中庸的一面;但不中庸的是,可以选择性地,试探性就两个方向去努力,选择容易或主要的一个方面去更多尝试,积累足以让自己安全感的证据,为最终做出选择准备。就像做一个咨询师,当你做到一定数量的案例后,你会明白如何化解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就有办法让自己不至于跳楼自杀。如果没找到这种安全感,说明你的积累还没有到,需要继续,直到找到(因为一定有,所以尽管往前走)。
害怕必然之痛,压抑自己、磨蹭做事,坐个不开心的人,让自己忍辱负重,过一个旧社会奴役的生活!其实,是我们把自己关起来了,即便在一个无法给我们带来足够安全感的社会下,我们也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种感受体验,就看你愿不愿一付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