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变的不是"现象"而是"态度"

(2009-08-28 08:42:04)
分类: 心理理论

改变的不是"现象"而是"态度"

    昨天晚上我的异地咨客跟我预约第5次的咨询,并及时反馈了他的现状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同样的现象还在。而我每次的回答也总是一样:现象应该存在,先不以判定“现象”消失为近期目标,要看你对同样的问题态度有什么不同。

 

“焦虑老朋友”别急着撵!

    消除不健康的现象比如抑郁、焦虑、恐怖或强迫,虽然这是终极目标,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现在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态度。一个八年龄的焦虑倾向,想在一个月消除这是违背科学的,也不可能。而我能做到的最大,是让你不再恐怖这种“焦虑”,可以让生活中存在焦虑,可以让焦虑每天按时地来,自然地走,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它依然还会在,它还有留下的价值。短期内你也需要它,曾陪伴过你2千多天的“老家伙”,恐怕已经与之产生了彼此依赖和深深的感情;如果真的这么快撵走它,会让你觉得不舒服。所以,即便它确实不好,但对于咨客来讲,它的存在会比较习惯,会比较安全。长期某种负面情绪体验者,往往没有其他情绪经验。人们对于不确定的情绪恐慌,比知道的坏情绪恐慌往往要大得多,所以难以改变道理在于这里!

 

    举例说,就如同我跟群友们昨天中午聊“网瘾的孩子”(中午心理话题,是我们的群活动)。网瘾的孩子,首先要做的不是戒掉,而是替代,脱敏。网络虽然毒害了某些孩子,但那是因为自控力差的孩子们在网络中获得了满足,如果把这些满足突然抽掉,就会失去平衡或转移到别的更极端需求上,让网瘾者感到空落落地。网瘾者突然中断上网就好比把一个孩子关闭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黑屋,他的沟通只有网络,断了唯一的沟通,他会怎样?埋怨,仇恨把他人,进而自我封闭,自我消沉,甚至精神毁灭。所以说,戒除首先是戒,然后是除;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先除后戒;要戒的科学做法是先减少上瘾物的“剂量”,并用新的方式去填充进而替代那些减掉的空白,慢慢替代,直到除去。

 

用“坏情绪”换“安全感”,聪明!

    所以咨询也是要跟不良的情绪慢慢告别。它们(指不良情绪)毕竟在咨客最无助的时候陪伴过自己,它们有过“功劳”。在父母无端打骂自己的时候,是孤独和抑郁陪伴着咨客;在碰上难题感到无助时,是焦虑站出来陪伴我们。当我们的情绪被这些看似不好的“家伙”占据,并慢慢习惯化。我们实际上是在形成一种自我抵抗力。应对父母的家暴、社会的不公、困难的侵袭。所以,当我们还未成长到足够强大时,正是这些情绪帮我们暂时抵御,是当时我们唯一可以使用的应对模式,使幼小的自己远离无法面对的危险,去获得一点安全感(安全感的需要通常大于阳性情绪的需要,所以用“坏情绪”换“安全感”,舍小得大,这是人之聪明所在)。

 

    再举一例帮我们理解;我有一咨客工作后每周都会莫名想哭一回,她极力不哭;开始我摸不着头脑,后来慢慢发现是小时候的情绪被父母过分压抑,行为过分高要求了;如让咨客6岁时洗衣服,可是怎么洗母亲都说洗不干净。小咨客,忍住不哭重新再洗直到让妈妈满意否则没有饭吃。因为哭的话,不仅挨骂挨饿还会招致拳脚相加。这样长大后,只要工作压力大,37岁的咨客就会想哭,但心中又强迫自己不能哭。

    当我理解这一切,我试着带着她做了一次哭泣练习,并鼓励她在安全的前提下,每周哭一回。咨客将信将疑说,来咨询的目标是觉得哭泣不好,应该让自己快乐用笑代替哭,可你却偏偏让我大声哭出来......还好,咨客经我解释后照做了,一个月后,她说现在不是每周都想哭了,难受时也能接纳自己哭,并顺利哭出来。即便咨询结束时,依旧没有达到咨客学会笑的初衷,但她说现在想哭也不会像小时难受地要忍或觉得那是什么难堪的事,心里反倒舒服多了,咨询的结果同样令自己满意。说自己其实并不太会笑,笑就留着今后慢慢学习吧,但我擅长哭,我已经懂得如何利用哭为自己带来快乐和释放!

 

谁说只有笑才快乐,我更擅哭! 

 

   小时的咨客忍住不哭,看似是给长大的她留下了阴影。但小时的坚韧,却让无助的她,避免了更多的伤害。抑郁的童年,压制的心情一直陪伴着长大,不会笑的咨客,是哭陪伴她长大,我们的治疗也是从学习正确理解哭的含义开始...... 哭起了坏作用,也有它的好作用,正是在哭中孩子获得长大的勇气!等到长大了有力量了,我们再解决,也为时不晚!谁说只有笑才能代表幸福呢?呵呵,来点幸福的哭,喜极还泣呢!

 

   我的咨询,就是如此并不是要你立即摒弃焦虑或抑郁,而是要你慢慢与“老朋友”告别。咨客通常会急于和“老朋友”告别,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正是长期在依赖这些“老朋友”长大的,才坚持到今天。我们要做到的是不再定义它们为坏的(情绪本没好坏),惧怕这些情绪,不再担心他们的出现,不再禁止他们冒出来。既然压不住,或者压住迟早产生更大的破坏,为何不与它们为友。这种咨询套路,是因为人的惯性总是很强的很难改变的,但态度却是可以随意识的改变而变化。态度终将可以去动摇习惯......

 

情绪是绊脚石,也是成就自我的基石

    所以,将面对坏情绪的态度变化,设定为近期目标,这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一个心灵深处的东西,它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也许是婚姻破裂,也许是工作失败,更可能是人际交流障碍。所以,这些不过是它呈现的表面。如果你只是把咨询治疗放在这些表面的迹象上,也许一个迹象没了,另一个现象又出来了。道理很简单,你没有去撼动大树的根系,咨询师不敢去触碰症结所在,这样的咨询反复性和变异性都会很大,很大!

 

    如同那个爱哭的女人,当我们不再认为哭是可耻的需要而必须强忍时,态度上就发生了转变,这是咨询师该提领的一步;然后是咨客必须自己去实现的,改变态度之后的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去哭吧,哭哭就知道了!

    当我们轻松面对哭时,哭的杀伤力就被摧毁;哭有两面性给人带来伤心,也可以给人带来发泄。你视哭泣为敌,那就是发挥了伤心的功效;你试哭泣为友,就会发挥它的有效一面,起到发泄压力、释怀心情的目的。其他情绪同理,焦虑可以是带来恐慌和不安,也可以成为鞭策的动力,告诫自己不能满足现状;抑郁可以让自己情绪低落,也可以让自己戒骄戒躁,安定情绪,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易于专注事情本质;强迫,虽影响工作生活,可是却是很多高要求自己的上进人士伴随的品质,因为心思细腻,因为追求尽量完美(粗枝大叶的人他们不会强迫,虽容易心理健康,却难成大器)......

 

态度是头,行为是终,现象是果

   态度,让我们不惧怕心理问题;进而,将你面对的“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正面带来动力,动力带来行为改变!咨询的难点始终不在于分析本身,所谓算命只能等同心理分析,却不能等同心理治疗。咨询的难点在于治疗,只诊断不下药,那是小大夫看病,说的比作的容易,叫好却不实用。懂得了情绪之所以成为问题,如何化解问题,如何解除问题,把咨询从态度入手,进而回到改变行为,最终消除不适宜的现象,完成一个漂亮的咨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