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排咨询师现场观摩我的咨询,这是我教学的一个环节。咨询师那天看了我的咨询,很高兴,说学到了我的平心静气,看到了不把个人的感受过多表现出来,比如咨客的不公平,咨询师感到愤愤不平之类!
这个不是主要,主要的是第二天。第二天,旁听咨询师想起来追着在网上要问我一堆问题。关于昨晚的咨询个案。我开始还想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她,可是越问越觉得不对劲。问题有,“为什么咨客要对这个伤心的事情笑”,“为什么咨客不......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一点点不耐烦(大实话都溜出来了,呵呵)!嗯?可是,俨然她提的问题,甚至我也忽略的有啊!可为什么,为什么当时我并没有去关注这些看似有点问题的问题呢,我故意放过的还是疏忽了?
不,咨询不是这样做的!或者说咨客的行为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是被咨询师建构了或导向成了问题。在咨询现场,咨询完后我们三人做了简要的意见交流。旁听咨询师的开口,我立即感受到了我们的侧重点有不同。不同就对了,每个咨询师的观点和角度,问话都应该不一样。可是,这并不会影响咨询的结果。甚至,通过我们不同的问话后得出了两个有差异的结果,其实也不会就说一定就有人做的错了。这样说该不会我把问题越说越复杂吧,简而言之就是每个咨询师都在按照自己的逻辑在询问,在寻找背后所谓的真实,这太正常了。但是,就连咨客本人也不一定真的对过去能够稳拿把攥,他会不由自主导向咨询师的问题,并有可能成为咨询师假象猜测的问题者(即便咨客根本没有的)!
所以,听到的就听到了。没有完全对应式的弗洛伊德式线性关联,如果我们过度去追逐细枝末节的东西,就会忘记主流。咨询师的问话应该随着咨客导向,而不是咄咄逼人,步步紧逼,那样你咨询师是在求证自己的猜测,往往会得手的!而并不是以咨客为中心。我建议咨询师在开始可以跟着咨客导向,看她说什么,想说什么,什么说的更多,什么是最感兴趣的!不过,跟随不是盲从,并不会把咨询师的心思随便带到任何地方。在合适的时机,咨询师寻找关键点,引发话题深入。而这个基本功对于初级咨询师很难,因为他们会像浮萍一样跟着咨客说道哪里,解决到哪里,完全被动!失去主线和没有了全局的把握。
其实咨客有时候就是说说而已,不需要你解决什么,真的完全跟随了,就忘记了咨询的主线!对于咨客的整体感觉把握很总要。所以,为了不让大脑被大量的信息搅合晕,那么就要听进去一部分,排斥一部分在外。脑容量是有限的,在跟随时,我们更多的是跟随本身,不是处理事件中繁杂的为什么。所以,我想我是主动忽略了那些旁听咨询师问我的为什么。这些并没有忘记,而是被浅浅地记忆住,仅仅是记忆住,不加任何个人观点和评判。如果在后面的咨询时需要拿他联想或联系,就拿出来,不需要就忘掉也无妨!所以,知道放弃,才有更多注意力去共情,去跟随咨客互动!好多为什么中,有的有用绝大部分是没用的。留下一些,放弃一些这很自然,也不必事事求真,要得出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