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咨询师的敏锐度

(2009-03-27 09:59:01)

   

咨询师的敏锐度

  昨天又去了中华女子学院作咨询实战成长课,选择的视角是“咨询师敏感度的提高”。很早在我主持的QQ群,向群友说过,可以安排机会让积极分子来旁听,不过名额有限,除了免费听到我的收费课程之外,还有机会做到个案旁听席,全程感受我做的咨询或个人成长。

 

你对生活敏锐吗?
    在这次课程中,从生活中的简单事物入手,看看大家是怎么标的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比如什么叫喜好学习的人,什么叫优秀的咨询师。大家的讨论,我尽量不给出框架和标准答案。上了十几年得学,在中国基本上还只会去回答标准答案的人,可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哦。抛砖,是为了让大家发现自己定义的概念,其实是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投射。我们看一个人,不单单要从结果看,更要关注他的行为。比如考高分的人不一定是喜好学习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会考试得人),要看他是如何学习的;有各种资质和证书的咨询师,不一定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咨询师(但一定是会拿证书的咨询师),要看咨询者的反馈和长效效果。诸如此类的脑力激荡,我带着同学们一起来思考,究竟是什么在帮助我们定义身边的事物呢?

 

你对失败案例敏锐吗 
   所以,敏锐地捕捉细节和关键点,是咨询师的基本功。我看到很多人学了咨询,做了案例,却一直原地踏步,不得要领,进步很慢。其实,这也是一种缺乏敏锐的表现,不会敏锐地发现自己哪里出问题了。因为,咨客犯的错误永远比咨询师的要小。不要说他们不配合,不懂的咨询,而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没能让他们配合,没能让他们理解你的良苦用心。最近我做了一个案例,其实是成功的,可是咨客的表达中透露着不满意,但又碍于情面不敢表达。我看出来了,使劲回忆我当初的所作所为。原来,是我把案例的成功调子定高了,而咨客其实已经走上路,离那个目标还有距离,所以他不满意我。这里面有咨客对于我咨询的神话和误解,但更多的是我没有去破除误解的产生......

 

你对不听从的咨客敏锐吗 
   最近群里大家一起在关注一个案例,工作太忙,在群发言的时间减少了;但是却很关注群里咨询师的反映,似乎我也有个情结在这里,希望看到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看到表面问题的反映,所有咨询师几乎是一致的,提出的建议也趋同(如果是我也会这么想,这么建议)!可是提问者始终没有办法接纳各位咨询师的建议和思路,听得我也有点着急。不过,突然意识到也许提问者并不是真的被表面问题困住了呢?我不知道如果咨询师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算不算不敏锐呢,而究竟提问者的不配合,不接受的理由是什么呢.....

 

你对具体建议敏锐吗  
     记得咨询者通常会寻求咨询师具体建议。而咨询师由于本身是“助人易感人群”,扛不住咨客的一再要求或者是痛苦的表达,心一软决定给咨询者些个人建议。可是,往往咨客并不买账。有意思的现象就此发生,分明是咨客要求咨询师立即出招,咨询师给出建议,咨客却要不然说无效要不然说没用。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1、真的无效:在对问题不能透彻之前,给出的具体方法有可能缺乏针对性和创意。针对性差就容易不匹配咨客的性格和爱好;没有创意的方法,一般咨客要不然早就用过要不然很难让人信服或激发兴致一试!

 

   2、前期工作未完:在群里我发现了“重复效应”,当所有的咨询师都说过一种方法时,比如我再说,提问者会一改刚才的阻抗突然顿悟,这就是我占便宜了,嘿嘿,量变后让我赶上了质变。所以,有可能是你不够坚定,咨客怀疑你的方法;或者根本就是你前期的共情和关系没到火候,还不足以让人信服你。不管哪种都是信任危机惹的祸。相信一个人为他死都行,虽然这个比喻有点极端。但咨客对于咨询师的信任恐怕也攸关咨询的成败!

  

    如果我们不够敏感,就会过于表面化。昨天我跟学生们说,做咨询师就要给点绝招出来,不要人云亦云,那么你说的就一点力道没有,自然效果也没。如果咨询师只做到街道大妈的份上,调节与安抚说说大道理,那咨客早就听过八百遍的,又怎么会有效果呢?别说咨询者不配合,有本事让咨询者配合的咨询师才是高手行家!要怪就怪自己火候不到,历练不及,敏锐未到吧!

 

你对有效方法的界定敏锐吗   
    最后一个探讨是关于提供的方法是否有效。其实这个问题基本上又回到了刚才的起点,很多咨询师过于关注自己给的方法有效否,却忽视了咨客用完方法的感受否?因为对于不同特质的人即便是同一个问题,也要给出不一样的方法,没人敢说给出的方法一定适合这个咨询个体。我最喜欢咨询者修改我的建议方法,说明他们在做精细化加工和本土化工作呵呵,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自己最清楚,绝不是咨询师或他人。一个方法关键是操作后,对于咨客的效果是什么,这是咨询师给出方法前必须思考的。而不是看到病症,给出符合病症的方法就完事了,还要看是否符合这个人,如果不看人的符合程度,那还需要咨询师干嘛,来一本心理问题大全手册供查阅就好了!

 

   换句话说了,当我们发现孩子不独立时,可以给出方法让妈妈较少关心他,也可以要求孩子主动疏远妈妈,两者均可。但是前一种妈妈是主动方,坚持操作首先是治疗妈妈,其次孩子收益;而后一种首先是孩子培养坚韧的独立性,而母亲收到影响,殊途同归。有时候一个方法看似失败了,也有成功的意义,因为下次再尝试就排除了一种失败的可能,增大一份成功的机会。

 

方法总有它有效的一面   
    说道兴致,他们看到我上一篇关于“给中学孩子戒掉丢三落四”的方法,是关于不提醒孩子带水壶,通过孩子感受到口渴(孩子真的遗忘水壶的后果是口渴)的惩罚,来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同时,让母亲不提醒,实际上是让母亲体验对孩子过度焦虑的感受,通过事实来检验她的担心是多虑。如果方法失效,孩子并没有通过惩罚想起要带水壶,说明什么呢?也许说明孩子根本就不需要水壶或者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是这两个猜测,那么也能证明母亲的担心是多虑,后面需要母亲通过询问来证实究竟是哪一种。当然解决方法绝不仅仅我说的一种,还有很多种。即便方法最后失败,也不完全等同于无效,是不显效。一个健康的人,是敢于不断尝试这些不显效的方法,最后找到一个显效方法。这个咨询结果,我以为是最佳的。因为,咨询较容易实现的是解决眼下的类似问题;而如果咨客能够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更新的问题时,这个咨客就是良性运转,抗失败能力也同时增强。能做到自我治疗,自我康复的本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