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依为命的母女

(2008-12-16 18:15:52)
标签:

杂谈

分类: 婚姻与恋爱专题

相依为命的母女

 

    这个案例,迟了一点写博。现在反思,原因很多。如果说是忙,那不过是自己找的借口,但是分析当时心里潜意识确实是以为这篇博文写与不写对于当事人意义都不大,所以我一直思考怎么写能起到作用,虽然我跟咨客许诺要写博,但还是延迟了几天!道歉了...

 

    案例是上周初做的,就如同我感受的,其母亲需要做沟通了。但我以为,效果不大。换句话就是,这个咨询看似是女儿的问题,但却明明白白写着太多父母对于女儿的期望。这种强烈的冲击力,足以让人窒息,更何况她娇小的女儿(身材和独立性方面)。

 

    第一次见到女孩,对其深邃的逻辑思维方式所震撼。但可惜的是女儿还未走出大学就已经被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缠身。其中有很多是母亲所想象出来的(很抱歉我的直言,我知道其母一定会看到此文的),而对于一个有着卓越思维,但人际交流很弱的才子,无疑今后的路很艰难,很艰难。大四解决某些比较顽固的观念,其实有点晚。我力所能及地为其设计了一些思考以及做了些未来规划练习。女孩有些许的转变,但似乎很不明朗。曾经我做过苦苦思索,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能顺着母亲的要求。所以,在咨询后期,我把关注点暂时转移开,而对于母亲的焦虑开始做思考。我担心,女儿的一点点进步,会被母亲惯用的爱心所击垮。

 

   事实表明,我的猜测多少不是臆断。当女儿,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期间,出现了短暂与母亲停止交流的时间。最早我建议过母亲,如果女儿不主动求助,请不要主动联系。但是,那段时间母亲开始胡思乱想了,开始担心女儿会不会想不开,会不会...惊动了学校的老师、房东、同学。后来,女儿抱怨说,你这样做让她抬不起头。我表示认同,并以此来与其母探讨。母亲说如果你给我回复短信了,哪至于我如此着急呢......这个回答,听上去有理,却更让人感觉是母亲离不开女儿。

 

   而女儿跟母亲的对话更是有意思。女儿喜欢心理学,九型人格,跟妈妈说你是什么人格,她是什么人格。母亲跟我说她哪里懂这些,但是也要硬着头皮去呼应女儿,让我感觉母亲很委屈很辛苦。但是女儿却说,你总是只会嗯,却不会具体问点问题,这样的交流实在没意思。呵呵,我再次认同一下!女儿,在把妈妈当朋友要求,可是妈妈却早已过了那个年龄。可是女儿说的对吗,我觉得很有道理。除了找错了对象,别的没错。女儿对于母亲很无理,后面再谈。

 

   奇怪的是母亲力不从心,却硬要做女儿的朋友;女儿明知道母亲做不了自己的好朋友,却总是要求母亲要改进再改进。不去看她们谁做的对,那是无意义的。而是看她们的关系。女儿声称要退学,于是我们一起探讨退学,发现退学不是闹独立只是回避大学的环境,回避身边已经腐朽的人际关系,但还是要母亲照顾;母亲声称要女儿学习,不许退学,为了学业为了她的人生,可是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一个完整的人看待,总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干涉女儿,这是一种“控制”。当我们把对方看成不能独立时,也许就会说你还没长大,为了你好,你要听我的,但实际上是想控制对方。母亲为何要控制女儿呢?一种满足,一种补偿还什么......

 

    控制的表达,看上去合情合理,你念书对你好。但同时也是对她(母亲)好,因为工作了,母亲的距离一定被扯远了,控制就不容易了。女儿,其实是半依赖半反抗的,很矛盾。依赖母亲,她说对于身边人没人可以信任;矛盾什么,矛盾的是她想有自己的表达,但却总是被父母所忽视。在这种既不能经济独立,又没有安全感下,跟母亲做朋友其实是女儿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没有朋友,实际上就丧失了一大部分社会功能。比如: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情绪表达、体验学习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她在一个无菌环境下生活,势必是最弱和多病的!即便走向社会,磕碰在所难免,社会只能更复杂,怎么可能比校园纯洁呢?难道工作不顺心,再跑回家看妈妈吗......

 

   说实话,从咨询开始,我就是反对母亲以劝女儿不要休学为由来邀请我。我必须慢慢渗透一个观点,关注女儿的心理健康,关注她成为一个人,远比拿到毕业文凭要强。不知道,我的再三努力下,母亲的焦虑有多少还会死死盯在这个一纸文凭上?说实话拿了文凭,女儿也工作不了,社会功能丧失的较严重,她需要一段磨练,一段即便是流泪出血,妈妈也不能帮助她的日子!母亲做得到吗,她至少现在做不到的还是。

 

    咨询做到今天,已经十多节。真的很难,最难的在于女儿并不以为自己需要做调整。而母亲认为做改变的应是女儿,女儿好了她再改变很容易(可是如果继续旧模式,女儿不可能好)。两方面的压力,导致我们探讨了一些问题后,大家有一定的收获后,停在了这里。这个情况说实话我预料到但没预料来的这么快。前一段的咨询密度有点大。需要一个缓冲期,我这两天也在思考,缓冲后会如何呢,不管哪个结果只要她们接受其实都好!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的例子。我跟爱人出门,走到一个路,我们都不记得正确的方向怎么走了。思考后,我说该向左,她说该向右。于是我说如果你跟我向左,只要你认为我是对的就好;如果我同意跟她向右,也只需认可她,而都不需要管实际上是否这条路如何,只需要相信她,结果是错也要相信。因为选择就会有对和错,就是即便走错了最终,也不需要责难对方,换个方向走就一定是对了。我说这就是两个人携手的必须,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路。人生其实会有很多十字路口,最愚笨的人并不是那些总是走错路的,而是永远站在十字路口彷徨的人。她们会说,看吧,你要是带我走错怎么办;那么你自己走好吧,他一定会说,我怕自己也走错......

 

    所以有人会站在十字路口老死......这才是他以为最正确的选择:选择把自己困死!

 

12.17补:

     我很感动!这句话要送给咨客的母亲,如果没有她对我极大信任,不会两年后依然找我咨询(两年前我们电话过);不会在走访过好几个咨询师后,不会带着女儿从南方旅途奔波到北京见面咨询......

     今天早上,收到邮件,母亲看过博客。处于咨询的需要博文我会说重两分,是为了起到疗效。我担心过她是否能接受,但每次母亲都带着极大地信任和努力去接受我们咨询后的观点,谢谢您!

     得知,女儿依然以一种矛盾的表达方式说,“听你们的吧,听我的一切都晚了。”埋怨、不承担、依赖等等感觉涌现出来。母亲回答是:“自己的事,还是你自己决定,我们支持你。另外,和白老师保持联系...”

     当然这个咨询还远没有完,不过,我可以暂时退出,静观发展,默默为两母女作她们的后援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