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的心理谁来关心?

(2008-09-25 11:45:20)
标签:

校园

教育

小学

心理

分类: 职场心理

教师的心理谁来关心?

    总是在倡导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可是我身边大量的教师同仁们,却正陷入高压的工作环境中。自从上学期,正式开始对于教师群体压力的研究和讲座活动,慢慢感觉到自己的力量真是势单力薄。短期的走访与讲座,其实根本达不到治本,不过是呼吁一下,让老师自己感受一下罢了。不过,碰到一些很有想法和远见的校长,他们很在意教师们的心理健康和压力。当他们提出能否给我们制定一套方案,让我们的教师减减压,我笑着说,我最不擅长的就是喊口号,呵呵!如果只是想搞一次减压活动,那不过就是作秀,啥都起不到,在活动中喊“我最棒”,现在这招连孩子都骗不过了,呵呵!所以,做作秀可以,更欢迎那些想长期落实的人,做一个深度减压,起码要半个学期。

 

    我们从心理来调整,那么我们就不要试图去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但可以营造一个学校的小氛围,可以让自己的心理得到重新的建构。上至校长,下至全员教师,每个人都参与,让每个人达到令自己满意和放松,这就是目标。当我提出这种“心理化学校”的观念后,当即得到了首肯。这种教师心理幸福度提高后,连锁反应是一系列的,从孩子身上,从家长方面,乃至社会的舆论。所以在方案设计里,我揉进去了心理班主任、艺术课的心理教育法、个性家庭跟踪等具体思路,整个项目是被肯定了,但细节还要斟酌。在谈及这个理念的源头,我有如下思考:

教师的心理谁来关心?

1、问题对于孩子并不全是问题

    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有的问题不会衍变为心理问题是每个孩子成长必需经历的身心体验,比如偶尔撒谎,是成长过程的一步,人一生谁敢说没撒过谎呢?把撒谎行为看成是人生中不太规范的一小步,往往比把它看成一个严重得心理问题,更容易解决。而有的问题如果不及早下手,时间久了就会很难控制,比如偷窃、逃学、作弊等。不过,心理学知识没有运用自如的某些教师,是否会把鸡毛当令箭或者把严重隐患视而不见,甚至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学生问题加重不可收拾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下,这种风险一定很难避免!

   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在校内各级教师均需具有准确发现心理不健康苗头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书本能力),而且要能很好把握学生随着年龄必然经历的各种心理变化。

 例如:

  • 小学女生性早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家长很焦虑(当然是不必要的),如何面对这种新问题,其实可以作不少工作。
  • 单亲妈妈的儿子,缺乏阳刚气、自卑、自闭等现象,令人不得不关注。
  • 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差、集体意识淡薄、交际能力欠缺等是普遍问题,并且都已经直接影响到上课纪律、集体活动秩序、对待老师的尊重以及其他扰乱秩序的问题频频发生等,给学校工作造成负担,给教师心理带来更大压力。

教师的心理谁来关心?

2、教师的爱心与边界

    教师的压力外患与内忧同在,其实很多就是意识与方法问题。一个有着边界感的、懂得教育方法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爱戴他,那么上课秩序就容易维持,免去上课管理的操劳;学生发展的好,自觉意识强,那么学习上就容易自主自觉完成,小学课程就是一个自觉,不存在太多智利问题。所以,如果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就会事半功倍。上课秩序良好,学生成绩突出,教师的个人在校地位也随之提高。这样,自然会减少教师的压力,增加教师的自我成就感,获得幸福体验。

 

    提到边界感,就是班主任要明确哪些是我能够做到的,哪些不是我能为之的。不提倡那些费力不见效的工作,有某教师发现已经接近精神病的孩子,她试图用自己的爱心去挽救孩子。殊不知,精神病症状非药物介入不可,而且很多是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等造成的。如果教师越出学校,甚至进入到学生家庭去干预问题,可想而知其有多么操心操劳。把这样的问题及时转到医院或心理咨询师,方是上选。以免延误了病情,不仅学生自己倒霉,家长责怪,更是连累学校的声誉。而由专业人员处理,就不会如此狼狈。

 

    所以,爱心必须有但不能自不量力,边界感不是冷漠(我们国内的家长就是过渡热心于孩子的事情,其实也给学校施加了不少压力)。人的精力有限,对于一个问题过度关注,就会忽略本应该关注的更多问题。当然,这里也包括教师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然我知道我这个思路也许与国内的宣传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大多是不太人性的,所以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几乎也就是空白了。如果校长在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能够更多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解压问题。无疑增加教师的幸福度和凝聚力。

教师的心理谁来关心? 

教师的心理谁来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