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尽了两次义务。一个是同学,一个是爱人的老乡。不算是严格的咨询吧,给提点建议罢了。关于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话题,被我从分析孩子的个性中扯了出来。
而父母作为孩子性格的主要塑造者,正在做些什么呢?我们看这个妈妈给我说的例子:
一个10岁的小男孩,由于家庭原因长期跟奶奶或保姆同床睡觉。妈妈觉得到年龄让他独立自己睡觉了,于是强迫让小男孩到独立的房间自己睡。开始小家伙当然是不愿意的,经常半夜就从床上爬起来,跑到隔壁找妈妈。还说,自己房间里的窗帘很害怕,钟声很吓人,被单有卡通怪兽晚上看着他等等。于是妈妈除了坚持让孩子自己睡之外,心也软了,给孩子换了窗帘,换了被单,拿掉挂钟的电池。蛮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睡个安稳觉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故,孩子对于地板、桌子的颜色也开始挑剔,那些原本并不会引起孩子恐慌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跳了出来。妈妈这回傻眼了......
我举例给这位妈妈,当你带着儿子去动物园参观笼子里的猴子。突然猴子,向你扑过来,扒在笼子上,吓的怀里的儿子哭出来,你怎么办?妈妈说,啊,真吓人咱们再也不来这里了。后来,儿子有机会再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猴子,就会紧张,不敢靠近。以至于对于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他都会本能的跑开。不管如何跟他说笼子里的动物不会伤到他,这都没用。因为他记住了妈妈的恐惧,理智这个时候无法战胜感觉!
但是,如果妈妈在当时说,你瞧,猴子是过来看你来了。我们也跟它打个招呼好吗,同时一手抱紧孩子给他支撑,一手拉着孩子的手,高举做打招呼状,同时嘴里说“你好,猴子先生”,面露微笑。那么孩子所感到的又是什么?那么下次他看见笼子里的动物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家长其实在整个孩子怕独睡的过程中,并没有说窗帘很可怕,钟摆很可怕......但是,母亲的行为却已经告诉孩子了,其实那些东西确实是可怕的东西。而且,孩子每天晚上正睡在这个可怕的屋子里。屋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可怕的。孩子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怕一个人睡觉,于是就把这些归因于那些可以用孩子的视角想清楚的方面,归罪于物品,是他们大多擅用的方式。
我们成人,多半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孩子的问题。孩子怕独睡,那不过是一种象征性。通常让孩子去独自睡,都会经过小小的抗争。而这种抗争,随着年龄越大,抵触心理越强,适应越需要耐心。相反母亲的反应如果过大,会给孩子原本恐惧的心理带来更多不安。母亲很焦虑,担心独睡练习影响孩子第二天上课精神问我。我说,如果怕影响你可以继续陪他睡,现在反正才小学,你可以继续陪他到中学,或者大学。母亲知道我说话的意思了,其实任何改变都不要抱圆满的幻想。其实改变的时候,往往就是舍小救大,没有一点点痛苦的改变,也不会持续长久,正所谓来得容易去的快!
而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建立,真的需要点耐心和时间。孩子从陪睡到独睡,经历几个星期不适应,并无大碍。但不要持续时间过长。当然除了行为适应外,这个象征行为背后往往还有关于安全感缺失、自我信心弱、父母给予的阳性强化不够等等各种可能的因素在综合起作用。由于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咨询,我点到为止,剩下的由小孩母亲自己去发现完善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