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连续做了几个案例。其中有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咨询完以后,咨询者对咨询师作如下评价:第一次我心情好了很多,看来确实有效(咨询师你真厉害);第二次说:这次咨询完以后,当时心情没有太大变化,你让我做的作业反倒让我更痛苦了,我觉得这个咨询做得不好。这是在咨询过后两周的反馈。
这两句评语是一个咨询者,做过两次咨询后评价我的,文字大体意思是如此的。我很感谢她给我非常直接的评价,第一次做得好在我情理中,第二次感觉那么糟却稍微出乎我的意料。我能感觉到第二次咨客的思绪混乱,情绪不佳。但她说得作业是第一次她做后的体验,我让他做一个社会体验,这个体验对于常人是不会有太大反应的,但对于她会产生刺激,这个我料到了,应该说在情理中。第二次咨询咨客表达了她对于作业的体验和对我点点的不满,因为我让她体验到了与常人比较的“痛苦”。她说如果不比较,也许不会痛苦。我当时并没有太深入领会她的所指,只是就生活在无知下的快乐和成长必须的经历磨砺过程进行简单干预,她当时表达选择成长。我很高兴她认真完成了作业,感知到自己与大家的不同。原本的意思是让她就此挖掘自己,但不想却埋下了对咨询否定的种子。现在回想,作业似乎是做了,体验似乎是达到了,可是效果却被扭曲了。她领会的是痛苦,而不是成长的迫切。
二次咨询,我承认咨客的状态没第一次好。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咨客提前了三天,因为是又吵架了,又去医院看病了。那种委屈和自责与无奈一定很痛很痛,构成了她第二次提前找咨询的主要动因,而不是想继续第一次的咨询。两周后的今天,电话交流,咨客提醒了我,说如果情绪不好应该起到安抚情绪为主要目的。呵呵,可爱的咨客,她的提醒确实让我这在第二次自以为是的家伙,忘却了她来寻找的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是安抚是宽心的话,是安慰是共情,那些可以让她感觉到温暖和理解的东西才是她所要,可是我没给。第二次咨询,我一幕幕在大脑里过电影。确实自己忽略了她的某些情绪,咨客的情绪表露方式有些压抑。以我的经验,我没有看到她背后的需要,情绪在第二次咨询时被我忽略过了。而她非常迫切的是解决,解决,我就这样被她的思路带走了。可是,后来才明白,“解决”虽然是她提出的,却不是第二次她想深入的。
这种现象,我以前也见过。咨询者是带着矛盾心理来的,她虽然是想解决,但却需要先安抚情绪。如果咨询师像我一样,忘却了,而把咨客当常人以为情绪会很快过去,情绪可以作为改变的提醒而不会遗留太多痛苦。不,那是我,我是不怕痛苦的,甚至当咨客对视我,说你做得不好,虽然我当时也会心痛,但很好呀,这是我反省的绝好机会。可是,我的咨客能像我一样吗,她敢于承担痛苦,敢于挑战我留给她的作业给她带来短暂的难受吗?想想自己,对这个咨客印象很好,也没有把问题想得过于严重,当然最关键是由于第一次咨客对我的首肯,评价那是相当高。面对有过咨询经历的她,对我的承认,心中除了喜悦,也许就剩下骄傲了。咨客的评价是发自本我的,这个棘手的案例,在我眼里是很好挑战自己的机会。我知道很难,是我近一年经历的最难案例。但我接了,就要付出全部。爱人跟我说过,对待咨客不要带有个人成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必须效率对待每一次......
当昨天咨客电话那头紧张地对我的表达,让我陷入无限的思考中。原本对于如此艰难的案例,我已经着手展开思考,想采取某些特殊的咨询手法。咨客在给我的留言里有过这样的一句话“咨询对我这种情况有用吗?”,仅仅是聊聊天,就能起到效果吗?那些是我(咨客)的事情,需要体验才能改变。
这句话深深刺激了我的神经,对于开始我们咨询的时候我们正是剖析了上个咨询利用沙盘、精神分析和认知在她身上的无效。于是,我们达成一致采取由行为到认知的思路。我们的每周一次咨询是,是短暂的聊天,只是起到总结上次行动和安排下一次行动的必须。而重点正是放在下面,完成每次作业,每次作业完成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我想,我的咨询思路正是在严格按照我们当初的协议。但,但,为什么她却拿这样的话来提出质疑呢?如果她能自己改变,就不需要找咨询了;如果她敢于面对痛苦就不需要怕完成作业难受了......
矛盾,很矛盾!电话里,我被咨客的反应激惹,内心虽然不断提醒自己,她是咨客,而且这个咨客接近神经症边缘。我需要耐心需要沉住气,不过,咨客很聪明,她还是听出我难奈不住地激动,哪怕一点点,我承认有一点。
坐下来想想,咨客寻求咨询,是来寻求解决自己情绪的安定,解决自己不要总是情绪波动,希望自己开心起来。错、错、错,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第一次我做的一般,咨客觉得非常好;第二次我觉得开始进入实质,咨客却说做得不好。对于咨询不了解的人,只能体验自己的情绪瞬间是否有改变。甚至,他们会幻想咨询师能给出一剂不苦口的良药。明知道咽下的药可以让自己一个月后改变并获得快乐,但是当真的体验到了苦口就后悔了,就想吐出来,甚至埋怨咨询师你为何给她一剂苦药。
我咨询中,跟咨询者商量设定每一步行为,我会在最后交待一句,如果方法不奏效可以调整。不过,必须去做,体验到的苦,对自己都是一种体验经验,对下一步是有帮助的。不过,在这次的社会行为训练中,虽然与咨客也达成了协议。不过,很显然,当时她同意了,可是当一旦碰到了苦头,就埋怨起来......
明白了,咨客只要改变情绪,不想作行为的变化。殊不知情绪,是认知的产物。一个新行为长期做,就能改变旧习惯,新习惯可以改变认知。一个新的行为定型至少需要三个月,我的咨客别说3个月,不到两周,就说不行了,就喊放弃了,要不让我出新招。我在电话里不客气地说,如果我们两次的作业你做下去,不仅不是现在这样,会有所改变。但你遇上一点困难,就退缩了,就要躲闪了,那对不起,我做不了这个咨询,你也很难有更合适的咨询师。
对于这位年纪尚轻,几分让人怜悯的咨询者,我不忍说泄气的话,但电话里,竟然把我不敢当面跟她说的话,说了出来。我坦诚自己在某些细节也许考虑不周,但大的思路是对改变是有效的。而且每个作业都是经过与咨客的认同,并不存在太多不合适。咨询的最终目的不是改变情绪,而是改变行为和认知,由此间接影响情绪。如果咨客说了,白老师我来找你做咨询,就是改变情绪,不想改变行为,更不想痛苦。那好吧,我会痛快地说,那就另求高明,我不胜任,这是违背心理咨询原则的。吃点精神方面的药物会暂时让情绪得以控制,吃药有用吗,有,不过如果你想一直把药瓶随身携带,那就不需要做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看的是长效结果。短期的反复是正常的,暂时的小痛苦也是毕竟之路。如果咨询师为了迎合咨客,为了让她高兴,只是安慰和给你一些没有用的方法,说回去吧,很快会好起来的!去满足咨客的暂时的愿望,迟早咨客会醒悟,会骂这没良心的咨询师是骗子。
电话中我与咨客都语重心长,但不求她能理解,对她来说太难了!挂掉电话后,已经打算把她续在我后面一个疗程的费用退给她,建议她寻求更高手的咨询师。有点灰心,有点难受,更多是自责。
半小时后,短信过来了。咨客很诚恳地表示对我先前的努力表示认可,无意把问题指向我,收回想终止咨询的意图,并对于表达让我感到难受而道歉!啊,我很吃惊。咨客希望由我继续咨询。可以吗?我胜任吗,咨客的大义,让我肃然起敬。我回馈给她:你是个善良的人,感谢你。不过让我想想,给我点时间,我会主动联系你的......
一起一伏,似乎像咨客的心。我明白,他相信我但不一定很相信心理咨询,借博客在这里表示对你的感谢,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但是,我不知道博客以上的内容,她能理解吗?能理解咨询的真谛吗,还是对我的歉意呢?我不需要她安慰我,需要安慰的是她,如果她把体验到的情感投射给我,误以为咨询师被说了不,就会站不起来,不,那不是我!我希望她能真正想清楚,究竟她想咨询什么,对于后面我(咨询师)又该如何调整咨询策略。总之,我不想让咨客再稀里糊涂继续咨询,这个咨询换了任何咨询师都不会感觉轻松的,对我也是挑战。但,如果真的我能力有限,不希望咨客为了我的心情而坚持咨询,我会给她安排到我的老师那里去!如果需要,下次我必须说明白跟她主动解除咨询关系,但如果有转机的可能我会坚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