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着转出去两个咨询,加上昨天的,咨询室所有实习生已经平均人手一个案例。督导的时候,我是个在咨询问题面前不留情面的人,他们都知道我。不过我只说两次,如果听不进去,那就算了,我不会就一个我看到的问题总提,那样也挺讨厌的不是吗,或者我提的问题可能太早,对方还来不及吸收。当然,我必须承认,那也不排除那是他的咨询风格,我不强求。所以,所有问题只说两遍,不招人烦,也尽我指责,三个咨询师我做他们督导,就尽职尽责。
上周是个女咨询师,我说你有做青少年咨询的特质,随和、亲和力强。给你个强势的学生案例,与你气质有冲撞,试试做的如何?做完后,案例过于线性,无法衡量结果。于是我试图通过案例让她思考,你在咨询时想到了什么,可不可以想得复杂一点,深入一点,也许用不着都跟咨客说,但我们咨询师总要想多点备用吧!于是,这个案例才做了半小时,而我们在电话里交流竟然接近1小时。主要目的启发她对案例的的线索进行思考,不要停留在案例表面!
今天,转给一男咨询师。也是我很看好的咨询师,气质和交谈语气很符合,节奏感令人舒服。曾经推荐上过一次节目,好的出乎我意料。我曾私下跟他谈,你不该表现的那么顺利,应该表现的不适应才对,可是你没有,呵呵!不过,今天特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案例,比较怪异的。为何叫怪异,就是容易让咨询师迷失的案例。首先,我接触一下在Q里,对方说自己全是问题,但我体验不到解决的迫切或重点。这个不好办,属于咨客自己不明确的案例,需要引导......我上午转给了男咨询师。中午趁着我午休,咨询师做完后跟我聊起来。
我一直在听,前十分钟我不知道咨询师要跟我说什么。这是我比较奇怪的感觉,后来我要求他告诉我究竟咨客想问什么。他用两种方式给我反馈,一是他觉得,一是他推测。我问,你没有明确问咨客,他究竟想解决什么吗?如果只是找你做个耳朵,只是发泄情绪,只是需要共情,那我以为,这个案例是成功的。但我转过来又问自己,这是标准意义上的案例吗?不是,这是个志愿者就可以做的事情。
不过我还是小看了这个咨询师,他的咨客有两个难处是拦在咨询前面的拦路虎,第一文化素质,有些理解力困难;第二咨询目的不明确不集中。这两个,搁在谁身上,都够喝一壶得了。两者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底线咨询效果没有,还有可能导致中途脱落。好在我们这位咨询师阅历丰富,他以一种似朋友与长辈的姿态,与咨客交流。我以为这种姿态有助咨询,角色稍微与咨客有点近,但只要有助咨询,不必过于苛责什么平等与中立。
咨客紧张的神经被化解了;咨客的语言被解读了,咨客的部分要求,被咨询师指导了。ok,这些做的都不错。源自咨询师的耐心、应变与经验。不过,我以为可以效率再高一点,当然只是以为,我不确定自己在做这个案例,没准文化的障碍将会让我困惑。这一点是这个咨询师比我强的地方。我们探讨了一个都想到的地方,如果问题很多,又都不明确,不够具体,又不是很迫切解决。那么说明问题本身就有可能不严重,从人本的角度来看,咨询师在处理本案历时虽然结构与深度不够,但足够人本。
我提出一点点质疑,你的人本似乎隐藏着怕伤害和触碰对方,导致可能破坏咨询关系的可能是吗?咨询师应允认同。如果咨询中没有反省和思考,咨客只是一味接受,我以为这个深刻是有限的。这个表面化,从咨询师个体来看,是怕关系破裂,似乎还有些没有放开的地方(咨询师自己也说有拘束感)
我给出两条建议;我们不能要求咨询者尤其国内的咨询者都很专业,那么我们需要帮他们明确咨询目的,咨询过程和咨询的时间、关系原则。如果咨询者的问题过多过散,咨询师有必要集中和指出,不能怕指出而被牵着走,影响咨询效力。
其二、咨询的共情究竟应该有多少,取决于咨询师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有的咨询师上来就刀斧相加,所谓不打麻药就开刀,有成功的,他通过心理学高度产生威望,通过威望产生信任,咨客接受的多,思考的少,如果说对了,照搬也会有效;有的咨询师共情过度,我以为就是不知道这到底麻药应该上多少好,什么时候该动剪子了,谨小慎微。有人索性就在时间到的时候匆忙做个总结性陈词,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和缺乏经验,这是一个过程,初学者这样的多。我看过高手共情,就在三两句和眉宇之间,其后就可以进行治疗了......
对方的咨询师是谦虚的,激发了我的为人师的欲望。说多了,说多了。其实是个成功案例,却被我指出诸多不足。说完后,我想过自己,有某种完美倾向,当然裹夹着对于这位咨询师快速成长的期望。我也需调整心态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