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要放假了。打算给几个实习咨询师多安排点案例,下午有个很简单的转诊给一个咨询师。没半个小时,对方就在网上告诉我,感觉很好,咨询完毕。啊,不会吧,虽然确实是简单,但也不至于半小时就搞定了......
话还要从头说起,某校的大学生给我留言想要咨询,我们在QQ里简单沟通了几句。于是,我决定转给诊室中的新手咨询师免费尝试下。因为问题本身不大(我的初步诊断),我咨询和新咨询师效果大同小异,于是就安排转诊过去。跟咨客先讲明原因,对方很高兴,即可免费,又有咨询;转身跟咨询师说下简单情况,咨询师感觉问题不大很有信心,我处于慎重起见说,你要留意,对方有点强势,改变非一朝一夕。啊,咨询师小声说,那你看我应注意什么,从何下手。我立即意识到,我多嘴了,急忙打住说,那是我的感觉,你无需记住这些,只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感受到什么就随机应变好了,没事的,做完我们交流,有我呢,呵呵,给她打气。
后来表明,我得提醒似乎多了点,加入了个人的判断,似乎判断是对的,却替人思考,影响咨询师的进步。下次我要注意自己,反思自己还是因为放心不下,才多嘴的。不过这个案例做后,我放心了,下次一定不多说个人观点,在咨询前。
30分钟后,咨询者在网上说交流愉快并表示感谢。咨询师随后也找我,说咨询还好。于是我们借机谈起这个案例。案例有两种可能,第一、根本不构成心理问题,所以确实咨询师点了她就有效果;第二、或者咨询者并不打算深入,还像是学生听到老师下个结论,回去慢慢消化或者并不消化。不过结论是,不太像咨询,或者我们思维定势在作怪好得太快让人不踏实呢!
于是,我们不说案例本身,谈到了咨询还给咨询师带来什么?问的她有点毛,不明我想问什么。我的意思是,一个案例做完不要过多计较得失,而是努力发掘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如果仅看得失,就太局限,案例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见过有的咨询师做了上百个,不如那做了十几个的。原因在于利用案例的效率高低不同。尽量启发咨询师,跳出案例,提高觉察里和判断力。
我问从咨客的强势,你想到了什么,她说想到了男生的弱势。很好,还可以继续!我说你建议他们沟通,这个不假。但为何他们原来没想过要沟通呢,为何女孩子要强势呢?强势的背后是什么,难道强势的人真的就是钢铁一块吗?强势的人,有的是虚张声势,是欲求不满的变相发泄。是什么不满,又是什么让她把不满集聚直到爆发呢......
外表强势是做给别人看得,是要告诉对方你不要攻击我,我很厉害的;但其实他内心很虚,是怕别人进攻自己;相反真的内心强大的人,并不用去表现,不用生张,反倒很沉稳,随和谦虚。所以,我说到强势,是不是你会有很多联想呢?这些联想,需要去求证或推翻。给个有效的建议,如果对方照做或去思考了,也算有效。不过她不知为何有效,为何自己要强势;换句话就是说,她同样的事情在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很有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又表现出来。下次也许不是吵架,换了其他,完全有可能!
所以,咨询,我还是强调那一点,绝不是给建议。绝不是把这件事情处理好,而是把这一类事情处理好;甚至可以让他这次处理不好,而换作他的经验,以换取下次成功,以后永远解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