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真诚和信任放在前面,对朋友有些话可以点到为止。对于咨询者也同样。昨天在给实习咨询师做的简短电话督导中,我们再次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抽出时间,尽量去看每一个他回答咨客的问题。喜欢他直言不讳地提出我要求他的疑问,他说,如果不给对方具体的建议,对方是否有可能恢复呢?我说,你的建议我以为都不错,甚至如果操作很有可能见效,不过你是否考虑过咨客执行的几率有多大?这个我没想过。
还要从我安排实习咨询师去一个流量较大的心理咨询论坛做匿名回答说起。要求大量、不间断地接触各种咨询者的问题。这些问题从难度上都不大,这里所谓的咨询者并不“忠诚”,因为都是网友提问。直到有提问者对你的回答有反馈即回帖,或者有其他人提出驳斥,这都说明你的回答引起人主意了。也许是引起不同观点者的不满,也许是触动了提问者的神经,总之“启动”了。从我看到他的回答来看,还没做到这一点。回答较为中规中矩,不容易引起太多思考和回味。当然这不是批评,也不主张哗众取宠引人关注。而是不被关注,就有可能流失或无效,从这个角度看,有待提高。
该说说主题,为何我提出咨客的执行力。我举了一例,你有某种疾病不被自己察觉,也不易被一般人察觉。有天走在路上,迎面过来一陌生人说你身患XX病,给了你一个药方说服下就可治愈。你会相信他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怀疑、猜测还是不屑一顾甚至愤愤他人多管闲事呢?可能比较少有人真的服用或去医院查实对吧!因为这里面缺少几个因素:第一、可信度;第二、权威度;其实权威也是为了可信,两者的核心还是可信。就如同我们在论坛,没人知道你是谁,你就给别人指点、建议、诊断甚至给出治疗建议。那么有多少人愿意尝试呢,即便你说的都对,也许这些话他身边早有无数人说过,但是你看他不还是一贯如此没有变化吗?
道理就在这里,对的话不一定我们都愿意接受。要看你说对的话,是否在恰如其分的时机。咨询里讲究共情,共情的关键是感知与被感知。就是感知咨客的心,让咨客感知你的心。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咨询,建立咨询关系的信任度,附带咨客同时获益释放和体验被关心的需要。实习生继续提出,那么在有限的回答问题空间内,不可能长篇累牍建立共情如何推进呢?
问得好。那我也要问,既然没有充分的时间空间交流,你给出的分析、结论、治疗建议这么多,难道就不怕对方消化不良吗?另外,你给出治疗建议是基于谁的思考?换句话就是你认为咨客没有能力寻找一种康复手段或自己比对方懂得多的考虑,会不会呢?
首先我个人不反对给出简单易行的治疗建议,操作容易、坚持容易、疗效明显,此为建议三项基本原则。但是,咨询不需要凡事都相信自己(咨询师),而忘了咨客是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自我恢复以及潜质的人。姑且不说咨询者了,单我个人的体会来看,我三十多,我诊室的两位咨询师四十多,不比咨询本身,他们的人生阅历就是比我丰富,这个不服不行呀。咨询者在自己的问题上,没准比我们咨询师的体验更多更是这方面的专家。只不过,这个专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走出。我们枉然将书上的方法照搬给他,也许不是建议,会博得他的“嘲笑”说,这方法我早用过,这书我也早看过,来点新鲜的好吗?呵呵......
所以在不能服人之前,没有建立信任度之前,冒然给出任何建议,风险都是必然的,对方也并不买账。另外,我坚持一个自己的观点,任何所谓的有效疗法都不能完全以症状为唯一根源。所谓什么症状对症什么治疗方法,这样过于线性。如果咨询师只做判定症状给出对应方法,那么可以就地辞职,你不过当个活字典。你要相信,这个工作咨询者早就做过了,他会比你的反应更完整,更系统,更有说服力,因为他研究自己不是一天两天,看的书也不是一本两本了。在我看来,基于非病理的咨询,分析可有可无,诊断可以没有,治疗建议因人而异,呵呵!被我一说,这咨询支离破碎已经不完整了,别急听我的理由:
分析,分析是为治疗服务的对吧?如果对方不想听你的分析呢,或者你的分析只不过是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或证明我这里有心理学为证,这就偏离的咨客中心,成为了咨询师中心了。所以如果分析对治疗没用,可以不用;只有当分析有效时才分析。再说诊断,诊断实际上医学的范畴,我们习惯在身体有疾时,需要诊断好明确吃什么药,病情轻重。但是我以为对于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没大用,难道两口子吵架,你下结论为七年之痒症不成;最后来说治疗建议,一般心理问题来说就是两个人以上的问题就是关系问题,其实自己的问题也是关系问题,与社会的关系,与个人目标的关系。所以,我们有些咨询师常会说,要学会沟通,要学会想开点,要让自己劳逸结合......这都是废话,这些无关痛痒的话,咨询者的亲人朋友早就说了上百遍了,还用你说不成?
那咨询干什么?回答此问题前,首先你要搞清自己的角色。不做教师,不做法官。不是给一个凶杀案来定个是恶性还是重大案例的,即不是简单只来诊断的;不是教一个啥都不懂得小孩,1+1等于几的,你面对的咨客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且他有自知(没自知就该进精神病院了,超出了我们的工作范畴)。那好,那我们就可以尝试用一种对方认可的交谈方式,先去了解对方,建立彼此信任度,在共情中卸掉对方的痛苦,甚至让对方体验到没有体验的自尊、被关心、被认同等等他缺失的情感;其后,我们自认建立了如亲人般的信任,注意只是信任如亲人,没有防御没有猜忌。但不能产生依赖和咨询师过度代办。
好了,当咨询师识别了你们之间可以说不同观点后,加入自己对于咨客的理解,加入更多的平常人对待咨客问题的反应,加入我们社会下一般健康人的反应。给咨客多角度、不同思路的延展和丰富。直到通过交谈,让他自己悟道自己行为中的绝对化、刻板化、灾难化、不切实际的完美倾向等等。
好了,到此其实咨询已经完成。咨询师无需多说,除非咨客询问,有没有巩固的具体方法,这时候咨询师可以抛出一两个适合咨询者特质的建议。注意,不单单是适合症状,是适合咨客特质的易于操作方法。建议不能贪多,需要坚持。
治疗建议,通常是在咨客意识到问题以后的需要。而这个需要,在咨客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要改变前,不仅不需要,告知也很难自发执行。你别忘了,你的建议,是由他决定用与不用,你不在场,并无人监督,所以全靠自觉。没有主观意识坚持,又怎么会执行治疗建议呢?有时候,我们的建议也是多余。咨询者最了解自己的喜好,他真想好,会独创适合自己的,那才是有效的方法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