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者的观点,有很多是由于绝对化思维导致的心理负担和情绪负向固化。这个思路,我想每个咨询师都懂。不过,在我们咨询师的咨询或回答问题中,却不乏绝对化的“身影”频频暴露!诸如:应该、你一定、只有这样...才会...等等某些咨询师习惯性用语。当然,在某些很明显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这样的肯定句式,是有助于咨客幡然醒悟的,起到刺激的作用;但是,我们往往要慎用这些绝对化用语。道理很简单,你不是咨询者,总有你未了解到的地方;你给出的指导方法确实只是你的,对你有效,对某些咨客有效,但你面前的这位咨客却不一定在其内,可以尝试,但不会一定有效。所以,这么多的不确定,咨询师往往越咨询越谨慎;犹如一个老司机看得多了,感受多了,开车就会越加小心,而新手则更加无畏,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为何有很多新手敢于下结论,给方法,用技术呢?源自于不自信和经验少。
任何新手都是更相信书本或老咨询师的经验,而忽视了自己的感觉和觉察力。所以,新手的咨询会带有明显的书墨味,他能给你讲出很多心理学的道理,给你尝试各种疗法,但奇怪的是效果一般;且远不如经验咨询师一招见效。说新手在咨询,不如说在“试询”。我们知道任何疗法都有适应症和不适应症,用对了疗法,一招见效;只有不知道用什么的时候才会上各种疗法,所以咨询师在试验不是在咨询,因为他没有经验,我们都从新人走过来以前也都是这样。
其次,就算每个人用同样的疗法,效果也有可能不同。正所谓练拳不练招式练基本功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拳,没有功底的人也许软绵绵,也许没打到要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疗法就是招式,没有根基疗法用出来是皮毛深入不下去,问题自然不易见效。相比下,忘掉疗法,抓住咨询的几个要点,感受咨客、共情咨客、反馈咨客。即咨询中最难做到的三大基本功:感受到、共情到、反馈到。就可以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疗法就没有用吗?不,疗法只不过是在选择感受到什么、反馈什么的方向性问题。比如有的疗法会把着眼点放到过去,感受过去;有的疗法会把着眼点放到当下,推测未来......所以疗法只是基本功的具体化。不练基本功,如何具体化,如何做的像模像样呢?我们学习心理咨询的人存在脱节断档,咨询课本写的过于刻板教条,但是我以为必须这样写,至少不出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社会培训呢,过于重技术和方法。中间的基本功呢,如何练,怎么练没人管了。所以很多咨询师,考了咨询师证书做不了咨询;参加过技术培训班,还是做不好咨询,是不是很奇怪呢,其实一点都不怪。
中科院心理所是重理论研究的地方,国内首批百余名心理督导的分布,一看便知,督导是来自临床而非来自研究所。所以,经过中科院编写的教程,通过资质证书考核后,大家容易形成咨询思路,却也易被思路套牢。万事都有两面,无心得罪我的中科院老师们,呵呵,他们的课还是很有听头的,只有咨询我们另当别论!对于新手,如何从套路中走出,第一步就是要学着“背叛”。
这么说有点叛逆和残酷。不是背叛知识而是背叛套路。每个咨询,并不都是问询、搜集资料、分析、诊断、治疗的。有时候可以没有分析,有时候可以没有治疗。我们的教科书并不会像我这么说的写,那会让初学者迷茫。但走出课堂,实用才是硬道理。有多少新人咨询,坚守着搜集资料、分析、诊断、治疗的方法。这个方法在心中即可,就像佛主在心中一样,呵呵!操作可灵活,值得相信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不去判断他的对错,他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书上的方法,努力去试,可以,但行不通的就大胆怀疑甚至大胆放弃。要忠实自己的感受,同时对于感受要不断用第三只眼去监督审视,趋近真实准确!
高超的咨询师会将自己的治疗方法融汇到咨询中,不会照搬前人的。咨询是一门艺术,不是纯技术。技术是熟练问题,每个人都适用的;而艺术却相反,咨询不存在对于每个人都适用的方法,所以照搬也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和时机以及适合咨询师自己。艺术需要创作,一个敢于或能创造自己咨询疗法的咨询师是艺术家是咨询的大家,而不是咨询小工,呵呵!正因为是艺术,所以有人喜欢,有人唾弃,有人迎合,有人无效。太正常了,艺术是给识货的或适合的人准备的。不适合的人高喊,你是个蹩脚的咨询师,我们可以笑笑以待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