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者:我与父母住在一个城市,每个月我都会带着老婆回去看他们。可是,只要他们见面就总会因为各种小事互相争吵。而每每我在劝架之后,我的爱人就会感觉我在偏袒我的妈妈。妻子总埋怨说,每次其实就想听到我说她是对的。但如果确实是她不对,也不可以在我妈妈面前庇护她。吵架后,当她再提起这事,我也依旧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能惯着老婆,更不能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可是老婆不听,说我偏袒自己的母亲。所以,现在他们的矛盾越发激化了。
咨询师:在不良的婆媳关系中,通常儿媳妇会在婆婆面前感觉自己是外人;婆婆在媳妇面前也感觉有距离。虽然这种婆媳关系中,婆婆和媳妇是问题的当事人,但只有当既是婆婆的儿子,又是媳妇的老公的存在,她们之间才有了联系。于是也只能由他担负关系的调节员。而本案的咨询者,也正是在这种现实中调理不当,才造成的婆媳关系恶化。
试想一下,如果你身处这种境地,通常的做法是什么呢?有没有见过,在看见自己的老婆和母亲争吵之时,自己欲来劝架,而批评母亲的呢?恐怕是很少的。即便明明知道是母亲强词夺理,但按照东方人长者为尊的道德观念,也会先批评作为晚辈的妻子,先制止纷争,然后在双方冷静后再分别说理。
可见,制止纷争比评判谁对谁错更重要对吗?对,但不完整。应该说,家庭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去评判对错,尤其在敏感的婆媳关系中。以本案为例,求助者既是调解员,又是双方的联系体,双重身份其态度很难力求公正,即便做到公正也无法让受到指责的一方服气。
与其带着双重身份作判官,还不如好好运用心理学技术做好心理调解工作。既然,在婆媳吵架的时候,自己的老婆无论怎么做,肯定是占下风的。那么,妻子就会把怨气带回家。
人在处于情绪状态时,是缺乏理智并影响判断的,所以心理学给我们的提示就是生气不可怕,但需及时作疏导。所以,回家后的老公就需继续扮演
“消防员”的角色,尽快让妻子获得心理平衡。如果过于去求责备或以法官的口吻来判罚对错,妻子心中的怨气不仅无法释放,反倒会愈加产生对老公及婆婆的不满而事与愿违。
案例中求助者的妻子说得没错,有时候不管对错,在婆婆不在场的时候,作为老公如能顺着妻子与其达到“共情”,才有可能释放怨气,达到消火的目的。“共情”实际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去努力体会别人的感觉。也只有真正体会到当事人的感情,才有可能有效地进行开导。
如果你能顺着妻子的意思说,“别生气了,你看妈妈年纪大啦,有时候难免想问题绝对化。”先泻火,再讲道理。相信在得到心理平衡后,妻子会更能理解与婆婆的关系,不会偏激地认为你在偏袒。
(应网友需要贴出早期案例一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