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吃饭聊天,大多会自然形成一种说多与听多的格局。我不擅多言,喜欢听;有老者一起,难免就会把我们几个年轻一点的咨询师当成最佳听众。每次,我们基本上都不是闲聊,都是带着想法,带着一个话题来探讨。可是,奇怪的是,每次都成了他的一言堂,他的展示舞台。稍年轻的咨询师私下里跟我说,他又把我们当“耳朵”了,呵呵!是呀,有时候,我恨不得想冲这位老者说,你能不能别那么兴奋?我们说什么方面,他都能表现出专家的姿态。可不可以谦虚点,可不可以别什么都要表现出自己才是真正的行家呢?哎,念在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下,我忍了,难道他就那么需要说吗......
需要说?不错,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似乎不在少数。心理成长针对说多的习惯,通常解释为是自我成长不够圆满,有的人还操纵欲望强烈;表现欲望强烈的背后是曾经得不被满足与缺失。这样的人一定意义下是不适合作咨询师的,很有可能他的咨询是在教人走一条自己所谓正确的路,而非适合咨客的路,正所谓“教育咨询”。嗯,不延伸了......
说话在当说时则说,在该说时便说。话多与话少都会给人留下遗憾或不适!而话多者,大多会给听者一种不恰当的感觉:又把我当孩子看了!有某些在座都已经耳熟能详的人生论道,再反复奏响,说轻了是不了解,说重了则就是不尊重大家,小看大家。偶有此事当然可以忽略,但反复如此,势必说明表现之心胜于了解众人之意。
每天,我们要亲历多少垃圾信息,不想听得,不想看的,不想见得?也许我们能排解一些,消化一些,理解一些。但似乎消化功能不足够的,境界还不够达到善解人意的人,往往会消化不良。我也偶尔会消化不良,那无外乎是那些每次努力去消化,但还有不及的残渣堆积后发酵了的结果。
写到这里,似乎想起被人误解自己无知的时候,被人误解自己很差的时候。只要不被人误解自己有什么法律道德问题,呵呵,那就都OK。解释的意义有多大,也许不解释才是最好的解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