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那个厌恶疗法,用橡皮筋弹自己的手腕。这个经典的厌恶疗法在各种教材中出现。我发现我们的教科书有不少重复的地方,咨询师的,本科的或是研究生的。老师还是很谦虚,说自己是咨询的外行。虽然还是会提这个老掉牙的方法,但就今天授课的老师而言人格魅力是有的,而且就凭她这点就已经超出了我等小辈咨询师们的了。
有时候朋辈会问我就这个咨询来看,哪个方法能成功?我回答哪个方法都能成功;问我,老师哪句话让咨询者顿悟?我回答如果是老师说,哪句话都有可能让咨客顿悟,个咱俩就不一定了。不过究竟是哪句话,你别瞎猜了,有可能就问咨询者吧!呵呵,同事被我两句话搅和的,悻悻而去,问别的咨询师去了......
那天的小案例,没有所谓的咨询禁忌。用精分有点小题大作但能好,用认知还是行为还是完形........真的无所谓!总是这么对好朋友说,可是朋友不高兴了,以为我保守。不说心里话。有时候就是很怪,我把心里话说出来了,他却坚持没有听到他想要听到的心里话。哈哈!
人呢,难道就要被这些框架把自己束缚着吗?选择什么方法,不能在咨询前就准备好,也不可在症状出现后就坚定某个方案一定奏效。试问不奏效,又能怎样?不奏效说明前辈的方法不好使,还是你的诊断有误?也许都不能证明什么。只能证明一点,你可以换换思路了!我想只能证明这个吧!
我们以上的交谈,是朋辈督导中的片段。而这个现象却屡屡出现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我们不是没有看过书,而是被书困绑住了手脚;我们不是不会方法,是被过去前辈的方法“压制”了。
一类问题往往有几类方法可以解决;而一类问题却有时候又会有各种情景出现,如孔子回答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却会用告诉他们不同的方法,咨询同理。记得上周末刚结束的电话咨询,强迫症的那个咨客,提前完成了她的咨询,说实话我开始是有点不相信。但后来她的状态确实听起来有很多趋于正常的表现。在结束前,她出于礼貌表示对于我的赞赏,就一句评价。至今还很享受,呵呵,说我咨询没有框架。是吗?真没注意过还,下次我好好回忆下。我喜欢这个评价,他说明了我的风格,而恰恰这个风格又是咨询者喜欢的,所以就我们匹配度高!
08年想招几个有灵气的学生(咨询师)。如果让我带,第一步就要学会“去理论化”。把那些理论全部丢掉,把那些原理全部忘掉。咨询的时候不许出现什么理论,写文章也同样。什么时候,那些变成你的语言,你就不用总说“弗洛伊德说...”接人之口,说你自己之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