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什么与谁的需求-督导记录

(2007-12-20 16:24:48)
标签:

我记录

职场故事

学习公社

分类: 督导纪录
     接到外地咨询师的一个案例,邀请我为其督导。案例全长不到一小时,是在电话里做的录音。可是我却用了两个小时把全部听下来。当然,其中有反复听的原因,记录的原因,还有就是不断与对照的文字案例核实。一个案例过来,我要求学员提供一份文案,就像写一个完整案例一样,要有咨询实施步骤,额外加入自我感受,预计效果,以及下一次咨询的方向等等。同时配有实际交谈记录,最好是完整语音对话。
 
    为了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咨询师,我只是在力求发现纰漏,并不会左右咨询师自己的方向,如果他说的有道理的话。因为,咨询通常是殊途同归,每个咨询师在运用自己习惯或擅长的疗法或方式,这个我不能求同,那样就会误导,以为咨询只有一条唯一正确路,就误人子弟了。于是,我只是在每一段看到不完善的地方,标注我的建议,在发现有可能拖延咨询时间或导致决策的地方给予提示标记,在重大错误的地方给予注意告知。建议-提示-注意,是我三个不同的标注提示语......
 
    这原本是一个家庭暴力问题,但开始更像一般的家庭纠纷,而且妻子貌似很纠缠无理。而施暴方,同时也正是咨询者。问题问的很模棱两可,在开始咨询者仅仅是陈述了一些对于自己有利的证据,将施暴本身淡化,同时合理化如果她(指老婆)做的足够好,自己就不会动手。咨询师在接到了信息后,在开始20分钟走偏了,顺着自己想到的方向进行探究。好在后来,咨询师问了一句,究竟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这才从错误的路线,回到了正题,并且敏锐地发现了,家庭暴力才是问题的核心。
 
问题1:咨询初期,要澄清咨客想要问的问题。而不是咨询师感受到咨客有可能想解决的问题。就一句话:“请问您想让我协助解决什么问题。”一方面有助收缩咨客发散的主题,一方面帮咨询师明确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不要想当然或自作聪明。
 
    然而,当咨询师询问暴力具体的过程后,直接将暴力与小孩站在妈妈的一方挥舞小拳头与爸爸示威产生联系。说孩子有暴力倾向,并有扩散的可能,如果一直如此将很难收拾。这么做咨询师的初衷是有意的,在于警示父亲的错误行为可能会影响下一代。我们姑且认为这是有道理的,继续听录音。后面,咨询师的话开始多起来,而咨客的语气减低而且出现叹气不积极回应等现象。
 
    这里不明的是为何咨客变得不积极回应,他的叹气,真的是在忏悔吗?还是有别的意义。澄清过吗?当电话这边的咨询师开始耐心并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教,说在家庭中你应该多么多么关心妻子,妻子有多么不容易,孩子在暴力家庭会有可能会学习暴力(这是联想,孩子站在母亲一方挥舞小拳头,不等于暴力,只代表他的立场而已)......我在听的过程中,越发感觉透不过气。倒不是咨询师说的有何问题或不对,而是只顾自己表达,没有给对方思考和回味的空间。反倒让人感到被噎着似的!
 
问题2:有时候正好触动咨询师的表达欲望,却忘记了对方的真正需求。记住一点咨询师永远比咨询者说得少。咨询以咨询者的需求为核心,而不是咨询师卖弄的舞台。当自己的情绪被自己的需要或擅长激发,你可能已经打压了咨询者成长的心,咨询者是成人不是孩子。要听的也不是说教而是要给时间自己省悟!

    让我想起街道大妈的关心,让我想起亲人语重心长,却唯独忘却了你是个专业人士。如果我们的表达和关心他的人同出一辙,那么省省吧,你说的,别人也说过;如果我没推测错咨客的叹息代表无奈,又不好直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