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均是真人真事。有时候,我特意跟某咨询者说好,来看我的某篇博客。其实,如果他在博客里面能发现自己不好的一面,很难!因为,我们寻常都太喜欢自己,就算明知道自己有哪里不足也不想任由评说,自嘲一下些许可以。所以,让我写下来,我会顾及到他的承载能力,写下来更多的意义是要他读过,要他反思,最后反馈我。
已经有很多人看到我文中他们的模样(已经做了隐私性技术处理,不会被识别)。但昨天,咨客说好刺眼你写的。文章是我邀请他看得,我说不完全是他,我身边还有好几个人,有比他还甚之的人。但我要他看,是为了有点“治疗”作用(至少是我的希望)。咨询者打过电话来,说有话要讲。有点怒气,但我很高兴,这是他应该表达给我的怒气,没有反倒说明他刻意压制了!
咨客最近很主动,一反以前谨小慎微,生怕出错的方式跟我交流。电话打得也很坦然,我暗自心里高兴,他在发生着变化。昨天,他说是我最近在“激怒”他。我说,不是激怒是更直接了。我对他一再失约表示不满,他说我作为咨询师不该。我说咨询师是人,是人就有情绪,面对不公平情绪就要宣泄才能保证心理健康。“但你是咨询师呀...”“咨询师不是不能生气,而是正确生气,合理生气...”
我确实想把我的常态反应,通过短信文字传给他。让他知道他在让我生气,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行为互动。我不再像以前那么克制自己,虽然我依然还在咨询室里会克制。但出门后,我就要求自己做个与他普通人的感觉,我用合理的方式把我的不满传达给他......
在咨询中,我起到一定的“安慰剂”作用,很多咨询中的倾听、关注、共情就是这个意义。但是,那些都只在咨询室里,都不是社会的常态。通过咨询,我们要咨客回归社会。社会中依然还是那样,像咨询师这样的关注者,恐怕太少了。所以,有人就说了,回到社会,咨询者就一定会反复再出现问题。我不这么看,一个咨询不是简单让对方仅仅知道原因,分析完了,你可以走了。回到社会,他没有习得新的解决方法,走老路是最容易。所以,一个系统的治疗,是分析原因,并提供初步行为定型,再回归到社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分析本身确实是治疗,但不全是。所以,感觉咨客在诊室都一个劲点头,好似都明白自己怎么做了。出了门,就忘记了咨询师的叮嘱和自己的决心。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没给咨客一个过程,没让他真正领悟到并不怕失败地尝试新思路。这个责任,咨询师不要随便就推给社会,那只能怪自己不够有责任心。
所以,我不断给一些成熟的咨询者营造社会的一般常态,而不是咨询师的无条件关注。咨客觉得文章刺痛了他,感觉刺眼,正是这种“脱敏”在奏效。我说过,今年不再做“好好先生”。争取在治疗方面有自己的突破,给咨询者提供人性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他。让他来应对。
如果一个咨询者曾经瞻前顾后,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觉。现在却能拿起电话,很勇敢地告诉我,白老师我有话要说。请问,这不是进步是什么?他说,白老师我这一个月,你总是这样,我都差点不想理你了!真好,这都是心里话,他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情绪是一种本事,有多少人不会呀,尤其是婚后人士。这是他的欠缺,我的行为训练,“逼”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我要让他明白只要合理表达情绪,即便是表达不满,也并不会影响人际关系,相反还会拉近。
电话那边,最后他终于笑了。也许我让他这一个月摸不着头脑,也许我表达的很不像一个他心中理想化的心理咨询师,也许我偶尔还会冲他表达不满。但我想问他,难道你身边的人,不正是由一些了解你和不了解你的人组成的吗?你除了接受了我的情绪,感受到了不快,还有没有其他?当然可以有,还有我为什么要向你发脾气,这一点通常被一般人忽略了,为什么里面有多少是自己的原因,又有多少不是自己的。
我们第一次场下博弈,以友好的方式结束了。在他心目中,我变得没那么高大,但我变得更实际;没那么理想,却变得有脾气。对,那就是我,活生生的人,人谁没脾气呢!关键是你会不会发脾气,哈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