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京翔心理老师
白京翔心理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588
  • 关注人气:7,7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了解自己请看清"关系"

(2007-10-30 15:38:02)
标签:

健康/保健

分类: 咨询技巧感悟
      身边的心理学爱好者越来越多。上上周末,聚拢一些朋友来听好友的讲课。这两周来,陆续得到朋友们的反馈。良好的反馈很多,好友的讲座俨然是很成功。我这个召集者之一也很欣慰,能借此机会拿来主意,收获颇丰。

    学习不一样的东西总会让人眼前一亮的,虽然我与有些同行们的咨询思路和理念有所不同,但那不影响我们成为朋友,不影响成为好朋友。其实每个咨询师都是很个 性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所以,咨询理念的不同是件太有意思的事情,每个人的观点都会带有自己的解读;而对于咨询,很有可能是殊途同归罢了。

    咨询有两类咨客,一种好问“为什么”,另一种好问“怎么办”。
    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会被大家看不起,为什么被甩的总是我,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不仅仅是提问者在究其缘由,更多地是不满,是怨愤,是牢骚。好似对社会不公的仰天长啸,好似在说我这样好为什么却老天对我不公。
    问为什么的人,大多是“思想者”,好给自己的窘境寻找归因;如果为什么里面只有别人,而没有自己,那么他并非善于思考;如果为什么里面只有自己,而没有外界,那他也只能算是个自卑者。
    内归因的人,喜欢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自己的过去、幼年,充满极大兴趣。对于现状总能找到一个过去的理由。他们深信弗洛伊德的理论,“你的一举一动,都是有意义的。”
    但不管你是否能从现在的举动找到对应的过去,你必将要解决现在“怎么办”,而思想者大多仅仅善于思考为什么,却不容易对于怎么办产生自发的行动。于是有些 人,找到理论的同时,失去了行动,这样的人不少,很多。因为,善于思考的人,行动力通常没思考力强。而行为疗法中的有个理念就是“越怕越做”,针对他们则 较难实施。所以,精神分析本身就是治疗,分析就是治疗,这适合那些“思考者”。

    而问“怎么办”的人,不求甚解于过去,但求明了下一步怎么做。问题也来了,由于并不深入认识自己的现状,很难坚持自己的改变计划,中途而废的很多;而且会重复犯错,亟待需要培养一种思考的习惯.......

    那么有没有较为完善的方式,可以既洞悉我们的现状,又能立即开始执行我们的提升计划。现代精神分析提到客体关系理论,再结合现实疗法。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用什么归因都从童年经历开始。那不过是符合某些咨询者和咨询师的口味罢了,而不是必须。

    认为解决问题必须深刻了解过去的人,意味着对现在不自信,对于未来不敢奢求;我们刚才已经认可,若想认识自己通过回视过去是对的,但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人的秉性是连续的,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也存在,同样可以反观现在,而不必一定从小时候开始。

    方法就是看“现在的关系”,你哪里出现问题,就可以着重看哪部分的人际关系。比如感情出现问题。大致分三个阶段:是初期,是亲密期(熟悉期),还是有孩子后(稳定期)......

    他们分别对应着你平常的人际关系;比如找不到合适恋人的,意味他的一般关系处理不够理想,普通朋友较少;亲密期出现问题,表示容易跟很熟悉的人闹矛盾,特 别好的朋友不多;问题出现在有小孩后,则表示他的责任心较差,不能甘于寂寞,也许在工作中也不适合做那些重复性的单调工作。

    另外还可以通过年龄来区分,比如跟同龄人的关系,跟父辈或比自己年级轻的人的关系,都可以用来判断或对应你在出问题的方面。总之,我们的咨询或自我成长无需教条化;也谨记任何咨询理论都有自己的软肋,需要能结合地应用,针对性地应用。不盲从,不神话,对任何理论抱一点质疑,有时候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看过去,容易受自我暗示,过去也被重新解译,很难看到真实完整的过去;而看现在,解决现在,实际上就是未来的过去。处理好现在,就自然会有很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