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有的时候会将错就错,有的时候也会让误会放大而不愿意去收拾它。最近,在跟好友聊天,他谈及到自己的感受。跟原先合作机构的联系人有很好的来往与交流,彼此认可,而碰撞出很多火花;而前不久由于特殊原因联系人离职了,接替他的是个毛头小伙。人很善良但就是交流方法上总是感觉别扭,而且屡屡闹出误会。其实朋友明白,就是因为工作方式不同,对方又不主动沟通,想当然行事,就出现了误会。朋友自己也明白,只要摒弃旧有的交流方式,大家开诚布公地坐下来,沟通好,就一切不会有问题。朋友的能力我是相信的,他有这个本事,但就看他愿不愿意付出了。
这次,我没有看到朋友阳光的一面。他选择了将错就错,很快对方的联系人由于几次事故处理不当,被贬为庶民。由于朋友的老道,规避了自己的风险,稳稳坐着自己的位子。合作方换了一个新人上来接替工作。事后朋友坦言,如果当初他及时建议对方,也许有些问题不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局面。但是他不知为何,不愿做出,看到也不作,就是不想做,尤其是这个人。换了过去的合作伙伴,情况就肯定不是如此。
可能你会说,这算什么,生活工作中太多如此了。是呀,去某些衙门办事,明明接待人员说一句话,就可以让事主少走很多弯路,但他就是不说。尤其很多服务机构,教育机构,权力机构......也许这更像一个社会话题,一个文化话题,一个专属于某个地球板块区域的问题。其实,不仅仅,他也是个心理问题。
就如同第一眼我们喜欢一个人,你可能闹不清楚为什么喜欢她一样;但是某些行为却能直接反应你的喜好,行为的结果是你想达到的目标。最近,我也遇上与某同学的不愉快。问题本来是小事中的小事。但我却用他对我的错误方式,回敬他。我明明知道,只要我拨通一个电话打过去跟他说明他邮件中的分歧,就天下太平。可是我没有,而是用他对我的方式,用邮件不清楚地反馈我的意见。对方不仅不明确,反而更加加深了误会。与爱人吃饭闲聊,她听我叙述完对方的回信,立即说,“你没有回复吧?”我说,“回邮件了呀!”她说:“完了,完了。你也高明不了多少。你听他的邮件就明细,他完全没领会你的用意。那就说明要不你没表达要害,要不你没表达清楚。”“那你不听听我的回复吗?”“不用了,一个电话就解决的。你写的再好,也不如更直接的表达方法。”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回复,我的解释(邮件中的)不是在解决问题,是在将问题放大。也许对方没有领会到交流方法的问题,但我俨然领会,但还将错进行到底,和其用心?开始不明,妻的话点醒我。是因为我对对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丧失了改变的决心。是他的做法让自己感到了不舒服,而下意识的对应。说白了就是在较劲。在情绪化的状态中,说理从来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他的角度,和我的角度,分开看都没错。但是,在已经带有个人情绪后,矛盾就产生了。
写完博客,我打算给对方打个电话。没有谁先打,谁就失去了主动这种谬论。一个电话如果能浇灭误会,谁去拨通这个电话又有何妨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