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除了已经安排好的咨询外,看了一个小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在心理学早期,西方的某个国家,为了做一个亲身尝试,有8个正常人去精神病院求诊,他们大多有一定的心理学尝试。于是,通过妄想、幻听等精神病明显症状,很容易就混进了精神科病房。一旦进入病房入住下来,他们集体决定恢复正常人的思维,讲话、作事都和正常人一样样的。
病房医生并没对于他们的举动有任何察觉。相反,他们得到了医生关于病理性的解释“合理化”。稍有心理学尝试的人都明白,所谓合理化,就是精神或心理疾病患者。对于真实问题的符合自己心理的解释,以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宽慰。所以,某种意义讲,医生是在说正常的试验者在歪曲事实,在装好。
最后,不得已请8试验者的家属来保释他们,医生还是在出院证明上写明,问题仅是缓解,还需继续观察。
一个正常人在不正常的环境下,那么你也成了不正常的人。病房医生用病人的眼光看人,把好人也误认为是病人。当然,这仅仅是试验,没有人想和精神病患者过上哪怕一天的时间。
看到这个小故事,让我想到身边朋友的事情。的社会中,如果我们不巧要和一个“病态”的人打交道,注意是合作的平等关系。朋友用常态反映他,他一定以为在骗他。这一招,有的时候反到好使。听到朋友侃侃而谈,心中一颤,难道说出来的真话,在“病人”面前就会如此有爆炸效果。但想想,这完全在预期之外,却在心理学可解释之内。
人哪,还是本分作人好。钻营社会的人,脑子会变得扭曲,想问题也会不一样,就会把好人也看成了“病人”。如果把正常人当“病人”去听,去想,当然这个病态的人会摸不着门,想不清楚,晕头转向。
其实,世上并非人人同己。真言在不同的时候,也会变成不同的含义。不过是人变了,心变了,话则没变,好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