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个很有潜质的年轻心理咨询师拨通了电话,说方便吗占用点时间。我说当然可以,现在正好没事,尽管说。她谈到一个特殊案例,并问我意见;恰巧我不擅长,我说很抱歉不能给你提供满意的答复。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她的打算。我很认可,闲聊中我们谈及到对于咨询工作的看法。她的案例应该比我多得多,我想是的,没错。我碍于咨客的时间不得已,把咨询放在了咨客下班休息的时间去完成。而更喜欢在白天反思,黑天作的案例,呵呵...
也许是她给我启发,终于又让我的博客有了感悟。在案例中关于对咨客的接纳有多少,案例对于咨询师的影响有多少......一个老生常谈又很值得谈的话题。教材中都写得很明白对咨客要做到完全的接纳,无条件的接纳。一句看似轻松的话,却让我们咨询师煞费精力。
人既然称是人,一定有感性的成分,而咨询师职业要求中也会更多。而感性中一定包括喜欢与不喜欢,善与恶的选择与评判。咨询本身对于咨询师是工作,那么它就同其他任何工作都有同样的性质。你投入过多精力,就会感觉疲劳,投入超出身体的负荷就会带来身体或大脑的倦怠。就如同做一件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工作,自然不喜欢的先累倒。或者做一件不得心应手的事情更感觉累。所以这大体就是新咨询师感觉到累的可能原因吧!其实与年限无关,无外乎与心态和熟练相关罢了。所以,若体验到咨询的不累感,说明已到新境界。
似乎累与接纳无关,其实不然,相关我才在前面铺垫太多,嘻嘻。接下来该说接纳了,不接纳或者咨询中有感咨客与己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心理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甚至是与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的不一致。有感觉的时候就有冲突,这种体验值得关注。因为是人,是独立个性的人,所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很自然,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若把自己的价值观等同于社会标准价值观,把咨客不同的价值观等同于非道德规范的话,问题就一定会出现了。首先是不会接纳,其次还会心生厌倦,接下来就感到疲倦无聊......
非器质性的心理咨询者大多是敏感,甚至是精明的人。咨询师的不接纳、厌倦、疲惫感,其实会悄悄地无意识地传达出去,虽然咨询师没说。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优秀的咨询师,是可以洞察咨询者的身体语言,明白对方的动作大致代表接受还是抵触。反之,你要把咨客也当成一个足够敏感的优秀咨询师,这所谓“平等”。要知道咨客甚至在某方面已经超出咨询师的敏感。所以,有人戏说咨询中,还不知道是谁咨询了谁呢,笑话后面寓意很深。
真的要做到如上的平等,不仅很不容易。而且是有条件的:
1、接纳与己不同的价值观,这需要极大的容纳心,这绝非朝夕或读了两本心理著作就可以获取的。
2、人己不同,人是人,己是己。咨询师看问题多半看的是人后的因,而不是评判人前的果。如果本末倒置了,咨询师就可以去作法官或律师了,而不必苦苦作心理辅导了。
3、以为己在高高之上。大多愿意指点的人会认为自己比人高一等;大多不接纳别人的人,同样也不容易被人接纳。如果把咨客看成是来请教你,咨询师是来指点他的。咨询师的自我感觉就会升高,升高,再升高。当以为自己真的比他高多少的时候,又如何能够平等的看到咨客眼中的世界呢?好的咨询师就如同坐着“升降梯”,遥控器虽然在自己手里,但咨询师明白必须通过咨客的喜好来判断是升或降。不排除有咨客希望你高一点的,也或更多咨客希望能跟你一样平视世界,那么就跟着咨客的要求走。心态协调了,共情就出来了,指导就没有了,接纳有了,强势与独断的错误也会自然避免。
一个出色的咨询师不怕年少,但怕不知自己年少;一个出色的咨询师也不要自喜年迈,而堕于年迈的经验中不能自拔,不懂变通,自持清高。不断推翻自己,不断建立新的自我,跟自己的昨天比争高下,你才是最大的胜利者和快乐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