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月前开始,短程咨询就悄然消失了一样。记得去年,自己还好在人前炫耀,说咨询多么有效,一次就搞定。呵呵,说不定,是一次就吓跑吧,开玩笑了。因为,我知道一次成功的案例,恐怕本身就不值得交三百元找我作。如果真的一次疗效去根,可是去根,那么建议去找价格更低的比如两百的咨询师。
如果病理性心理咨询,一次不可能去根,什么神经症了属于病理性的疾病。那么我的咨询对象大多是情绪问题之上,病理问题之下的。也就是说那种去医院做得案例我这里很少,因为咨询师不开药;那种自己或找朋友聊聊,一个月,半个月,也能好转的案例,我这里也没有。因为贵吗,不全是,因为不值得,也许这是很多花钱看心理的人的普遍观点。由于有一段时间,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咨询师课程上,也随着新的咨询师毕业和我认识的,信任的新的咨询师需要成长。我慢慢意识到,可以把部分简单的案例分流给他们。
于是,决定给获取证书,也经过实际操作培训,经过督导课程,也做过一些简单案例的咨询师一些机会。那些,想咨询又不愿意付出一定费用的,在咨询与不咨询中摇摆不定的人,感受下咨询。让新咨询师感受下电话咨询,今后还会有面诊(低价格收费)。我也将在初级课程完结后,继续为他们作督导,如果他们认为我还胜任的话,呵呵!
一直这几天在做得跨国婚恋咨询,今天上午一个电话后,我们暂告段落了。这个系统咨询,前前后后大概持续了共计8个小时。前后,我做了两次面询,几次电话咨询和一次邮件交流。从咨询规范和常规来说,我仅仅算是做了一次情感干预。因为从开始,到阶段性结束时间很短,强度太大。我自己在案例中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不敢说第二次面诊对自己满意。但是,却得到了咨询者的首肯。我猜想,这次咨询,有些非常规操作,如时间过于紧凑等。
但是,咨询的尺度,我尽量去把握,去感受,去调整。7天的时间,8小时交流,看上去既不符合常规,也不符合科学。期间,我还专门问了一下某咨询师关于他的观点,对我有一定帮助。
也许这是一个暂时的收获,也许由于咨询者本人的原因,所以投入高强度的时间;再或也许是我的咨询风格......近来一直在体会那句话“因人而异的咨询策略”,甚至因人而异的咨询时间、频率。高危咨询,要高强度刺激;持续性问题,要慢热渐近。不过,后者在中国的实施好像有点难。中途脱落的现象较多,彼此的信任度不够。当然,仅代表我自己看到的和体会到的。
另外一点,咨询费用也会是咨询者考虑的因素。我在思考一个理性的消费,咨询者的理性,咨询师的理想。现在,我在作着三个很理性的咨询者,他们时间观念很强,从来不随意延时或改时间;他们消费把握很自主,每次只作一小时,免去我担心他们贪多;他们每次都有一点收获,而且总有反馈给我;而且他们已经坚持一个多月,几乎每周或双周都来......
我要感谢咨询者,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理智消费,这种感觉很好。也要感谢那个开始有点抓狂的咨询者,现在已经渐渐到平常状态。高强度干预,算是这次的很深刻体验,值得我回味总结其中的得失成败。此案例,也会在后期关注,是否还会有反复,其反复的周期有多长时间。现在脑子里打个问号,要在3个月后如果持续好状态,那个时候再高呼胜利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