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认可和尊重的方法不是表白,而是把机会让给别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好象并不再像我想象得那么重要了。如果你跟朋友或跟咨询者在一起,让对方有说话的意愿,让他们感受到说话的快感,我以为就有可能促进你们彼此的关系发展。
走访过某些咨询师,他们的语速倒是不很快,语量却惊人。好友说我,好像不愿意说自己,说实话,这一点我还真没注意过。但在博客里面却都是我呀,满满的我,心里的我。甚至若偶有连续几篇发发我的感慨,就会迎来博友的“指教”。某编辑也看我博客,不解。不解我为什么总有写的。若他不说,我也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坐在这里仔细想,好像也很奇怪,是我真的有写的,还是用写来做我说话的替代呢?
咨询师的内心是不是奔涌的呢,是不是本来就应该多话呢?多话是为了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的行为表现。但多话,是不是也很难在职业本身中运用呢?因为我们是咨询师,咨询师的咨询按照常规是多听少说的。那么我们的话什么时候去“奔涌”呢?
良言若多也伤人。作为“良言”的思考点在于说话者主体,而听者作为客体若吸收不了来自主体所谓的良言,也许会混淆不清,也许会思绪错乱。就好似有的咨询师在职业之外自然而然成为了师者,甚至是话篓子。
在我咨询的某些咨客中,大多说话的意图强烈。由于个人的敏感性,在跟女咨询师打交道中,也有感良言者多,希望这是我自己过敏,呵呵;也与男咨询师交谈,有感愤事者也多,良言者也多。若良言多,会让听者有二分理解。其一、对我的关照,似长辈对晚辈;其二、絮叨,如果话多于必然的程度,就是个大“忽悠”。不过也蛮可爱的,有了他们聊天就更热闹了不是。
不过,不管怎样。良言多者是他个人的说话方式,以及他的个人需求。大概也只有好听众才能遇见好说者,否则就不会真的成为朋友。我想人吗,总有那么点不完美的可爱才能吸引别人。而真正完美的人是不会让别人动情地。人总是在彼此中比较而获得快感或结为朋友。我喜欢身边的咨询师朋友,也许就是我们的定位不同罢了,话者爱听者,听者惜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