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惯不要成自然

(2007-07-05 17:27:56)
分类: 督导纪录

       在昨天的案例分享课程中,我拿出了自己做过的情感案例。目的是锻炼学员“抽离重点”,从繁琐和干扰信息中建立自己对于案例的认识。课程被莫名其妙地延长了,而且大大超出我的预料。学员在后半部表现出明显的兴奋,而且个别案例很有感觉。看到了他的某些咨询闪光点。

 

      我们在作模拟案例演练和情景重现的时候。学员的激情被调动起来,思考开始活跃。但是,他明显的表达模式也带出来了。在我与他的对话中,隐隐感觉自己被逼到要回答他的问题,甚至我有点想躲闪。不知道,我希望他看见我的博客(每次我会要求学员看我的授课感想的),并与我下次探讨这个现象。

 

     每个学员自身都会带着应变社会或工作、人际的社会特质。比如我的职业是教师,那么我喜欢“指点”,在心理咨询之初我就沿袭形成了“指导”咨询;某学员是领导,在单位大多发号施令,重结果轻过程,较少听下属说过程。那么他在咨询时很容易带来领导的“强势”、领导欠缺的不顾及对方情绪的发问方式,或听不出过程中的重点。

 

    在我跟学员开始就讲过咨询师具有某些职业特质。不管你是兼职还是专职作咨询,有的气质需学会调整。在单位做领导,在咨询中作咨询师,两个不同气质,那没办法就要学会变化角色。比如咨询师是不可用“下巴”说话的,作领导的高兴的时候容易用下巴来点你。就是下巴往上抬,眼睛就往下看了。这个行为具有职业特色,如果带入咨询,其含义有可能被咨询者解读为“轻视”,不平等。

 

    在后面第三次课程中,我要讲到“此时此刻”技术。这个技术帮我感觉我的学员。他对我怎样,他对咨客就容易怎样。那么让我感受到不舒服,就有可能将来让咨客感受到不舒服。比如刚才所说的,交谈时我有逃避感......

 

    有的东西是习惯的,你就会带着习惯去自然衍生出你的咨询套路。而这些套路恰恰就会夹带着你的个人特质,所以,为什么说作咨询就是做人,道理不辩自明。

 

    新东西好学,我们第一节课程中的“参照系理论”、“阶梯式目标法”、“中立式引导问话”......学员体会较深,而且有意识在用。而且在他给我的案例反馈中,有七分神似,很好。不过,我提到的个人特质,习惯化行为,却被我再次感受。正所谓白纸往上画容易,擦掉它则较难。技巧我以为是辅助的,但咨询气质的成熟化却很关键。

 

    总强调气质,其实把这个概念外化就是咨询者是否体会到放松、信任、调动自我思考、建立正向信念等等。所以,当一个好咨询师确实较难,在学习技术的同时,用技术改变自身,不要让过去的习惯成为干扰咨询的自然法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