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学生心理日525。两天来,先后接受健康时报和搜狐的约稿和采访。还有原今天下午的心理节开幕活动,因个人有公务在身不能到场,几分遗憾。下班前,编辑告知我稿件已经放在网站。谢谢她加班,满足我提前观瞻的小小愿望。但文章写得不丰满,有好多话被自己的思路忽略,急忙来此作个补文。
记得上次的某大学的健康月开幕,我在自己的讲座中,贯穿两个思想:
1、大学生心理问题化解最好的良方就是融入,多和多个人在一起。可以是同学、协会、朋友、情侣...即便有了情侣也不要完全冷落了朋友。更不赞同独处。人试着跟社会来往,才会越来越快乐。痛苦永远有,离开社会只能越多,而逃避不会完全与痛苦诀别,反倒加重。所以,要面对,直面......
2、媒体喜好就结论和数字做文章,而不喜欢就其个因来分析。我们看到的大多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用数字来说话的。两周内自杀5人;20天39起自杀事件,其中大学生达10人。大家看到的是数字本身,也是媒体想让大家感受的震撼效果。但数字背后的却没有报道。犹如给大家提供一个恐慌的机会。数字要说,也说背后,就可以完整些吧!
所以,在讲座接近尾声,给同学们很多时间来交互。很多同学说得自己或别人的现象,问到底心理问题有多严重,我说根本不是心理问题。那是一种不良情绪而已,谁都有,只是你把它想成了心理问题,很有可能被你说中的哦,哈哈!
在大学做过一批主动心理咨询的同学。几十个里面,都找不到符合心理疾病标准的患者。偶有一个,我会突然有种期待已久的莫名冲动,大概就好象医生遇上疑难杂症时的窃喜一样。所以,大学里面真的够上心理疾病的我觉得国家统计的数字是待深入确认的。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当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同学,若没有及时找到合理的倾诉或解决之道。那么,很有可能再一次挫伤他,问题会向我们不想看到的方向发展。自我渐渐感觉被孤立,放弃了求诊。所以这是我建议大学生们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不要离开群体的帮助。那怕寻求社会帮助,也不要孤立自己,封闭交往。
也许是刚从封闭的中学走上来;也许是心理与生理年龄偏小;也许是抗压心理脆弱;也许是教育和知识欠缺,不管是哪种。活着的想继续活得,就有解决的方法;想自杀的,有的时候是你拦不住的。在很多过去的心理案例中,一个早有预谋自杀的人,其智力、坚韧执着是一般人所不及的,不达目的不罢休。
所以,尊重生的渴望,为什么不尊重死的愿望呢?也许是因为在中国,也许他该等毕业以后,也许......打住也许,从现在开始,一切还来得及。互助与寻求社会力量,联手开展各种合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