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的心理热线,再次迎来新老接替的时间。昨天晚上,安排已久的招新选拔在晚8点拉开。我作为他们的校外督导,作为嘉宾也是评委之一,参加了全过程。应该说,我很喜欢跟大学生们在一起,尤其是这样一批出色而又不一样的人群。
晚上的大风吹得人走路都晃晃悠悠的。来到教室,学生们早已准备好,即刻开始。第一个、第二个...,就给我震了一下。每一个人大多都参加过好几次社会实践,有过社会经历的和没有的确实能看到区别。但这并不是我选拔的标准。因为是连我7个评委,我们不完全统一标准,只是给自己认可的学员打分而已。
有评委会问知识性的问题,有评委会问自己担心的话题。虽然仅仅是大一届的学姐,但问起问题一板一眼,不含糊。不过回答问题的新人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虽然并不紧张,但好像直接回答得较少。不管评委问话是否合理,但就我看来,回话应该直接,不要迂回甚至回避。迂回,要不然表示你胆怯;要不然就是想自我表现一下观点,总之会给评委的印象减分我以为。
学生们让我感觉到会说的多。热线的人首先心要静、浮躁和过于表现的人未必合适。所以,我听得不是会说的人,而是善于倾听的人。这里面要看他与评委的交流了。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评委的问题,但要能理解评委的问话,我想我通过听他与我或其他评委的交流,可以感知一点点他是否能跟电话那边的咨询者互动。
在评委问到的几个情景问题中,我可能也有不同意见,不过那只代表我的一票。其中有个问题挺有意思,是说当热线打过来,对方犹豫是否要继续这个热线的时候,咨询员怎么办?台上的同学思考片刻说,我会等;可是评委跟进问了一句什么,台上的同学立刻改变了说我会极力挽留......第一个答案是我的,第二个答案是那个提问的评委想要的。
不想说对错,只是我自己的解读。接线员的反馈既要推动咨询者,又不能将自己的迫切暴露无遗(同学们很想多接点电话)。所以,“等”我以为可以,把权力交给咨询者让他决定是否要继续。适度地给予信任,介绍自己的经验和热线的知名度也可。但不可强迫或不耐烦对方。
评委的观点会左右上台的同学。一个很小的细节让我窥视到,由于热线名称有一个容易写错的字,当第一个人我们纠正过。后面的,上来就自动先检讨。这种自动行为,无疑是受到了评委的影响。不过至少表明,他们渴望能够被录用的心情。
上台自我表现,台下评委专心打分。无疑是件既紧张又难得的机会。如果过于嘻嘻哈哈,或者有人说自己心情不好就可以糊弄糊弄,我以为对于这份机会就不够珍惜,今后的热情也会递减。
我看到在招新选拔中有几个出类拔萃的,也有性格优势的人才。更有自带心理问题症状但感悟能力极强的好苗子。我想,应该不拘一格选人才,投票虽会带有主观色彩,但应本着发现潜在优势,洞悉个体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喜欢、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发现有潜能的好苗子,而知识和技能是我第二位考虑的。
希望能够在后面的日子,能够跟更多热衷于心里事业的学生们分享。我也会不遗余力,将我个人的感知投注到新人上,只要他有潜质又勤奋好学,我以为就会有明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