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是否与他的生理年龄有关呢?当然有的;我看到过很多咨询中心招咨询师,都齐刷刷地将年龄30作为了一刀切的界限。好在我已过门槛几年,但是我心中依旧有对于某些领域的惶恐。那还是去年,一个6岁的孩子妈妈,找我做咨询。我坦然答应了,并且去了。咨询中,那个妈妈哭了。虽然,眼泪没有流下来,但是我感觉到坚强的妈妈,把眼泪强忍在眼眶中。
在咨询中会哭的女咨询者,几乎是比比皆是,不哭的反倒少。可是,这回她哭得眼泪中有对自己的怜悯,更有对我的一点点感激(后来证实的)。整个咨询,我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谈她自己的,几乎就是开头和结尾才谈到了孩子。为什么?因为我并不擅长谈论那么小孩的事情。案例,我做初中以上的,小学和学龄前基本不去涉猎。
虽然年初的时候,这个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的问题有了些好转,但是最近又开始不行了,想再次找我咨询。我谢谢她,因为我知道,孩子的问题多少有点,但更多被她放大了。我做孩子不擅长,但对于她的调节是上一次的主导思想。我问她,她的状况如何,她很高兴说好了很多,我心里悄悄的笑。知道案例在大人方面是成功的,但在孩子方面看到的反复,应该是这一部分情节在大人身上没有完全体会到。所以,大人没变,用行为疗法调整孩子,效果是短期的。
昨天,我又接到了另一个六龄童妈妈的电话。说要找我做咨询,我当即回答,“对不起,这个咨询我做不了。”。她不解,我想是因为她看过我有限的几篇幼儿及儿童心理文章吧!心里很清楚,上一个案例是有欠缺的,暂时没有小孩的我,也很难在这方面有比较明显的突破。何不为真正的儿童心理方面的高手推荐给她呢?
对方很信任我,希望我推荐。想起了好几个同仁,马老师、周老师和两位李老师,数下来还有不少高手。马老师主作培训,周老师在幼儿机构作项目。刚给出去联系电话,我就后悔了。连忙回拨,补充了一下说,还是找两位李老师,都是好人,都有小孩,他们更适合作,我留下了李老师们的中心电话。祝这位朋友如愿以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