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每年一次的安全消防讲座,又讲到去年用过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在消防防护手册中有“专家”提示,着火后要采用“匍匐”逃出火场。讲师说很多专家都没出过火场,更不知道在这种惊慌的时刻,你用了匍匐,可是其他人呢,就用了“践踏”,会踩在匍匐的人身上逃生,哈哈,会场大家被逗笑了。脱离实际的所谓专家提醒,竟然是个合乎理论,但不符合实际的个人想象罢了。
听到如上的笑话,让我联想起以前跟编辑们的闲聊。他们总结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朋友大致有两种类别:特别想写稿子,写得也很多的,呵呵,像我这样的;有的被编辑追着屁股后面要稿子,然后作者说你给我选题吧,我都能写!记得我跟北京某刊物合作不久就夭折了,原因大致是因为编辑要命题作文,我说对不起,我不是全科大夫,只是个杂家而已,不可能你提出来的选题我都能写。如果每篇文章都是编辑给我设定题目,那太别扭了。
有时候熟悉的编辑会让我给他们评评报纸。我不想说得太多,因为每人有自己的风格,不过我也是俗人一个,免不了背后看到某篇文章实在不入眼,会指指点点。编辑说这篇文章的最后结果和理论好像是咨询师想象出来的。我不晓得我是否认同编辑了,不过我要澄清的。没有咨询师写东西,能保证写出来的就是原本事实。他会在不经意中美化咨询的效果,甚至夸大咨询的疗效,我也同样。
不要误会,咨询当然不是靠想象出来的,但文章有时候很难回避。在中国的心理咨询初期,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尤其电视节目以心理访谈为代表,其中利用了大量电视手法,咨询者的反馈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立竿见影的。但由于篇幅所限,时间所限,媒体的表达就会要求作者把咨询写的更神奇一点。呵呵,咨询师有的就会投其所好,将咨询者的反馈写的像吃了仙丹灵验。所以,我想这不能完全怪谁,这是现状,但读者需要知情权。
我在文章中大致不会提到诸如,一次见效或咨询者马上就有好转。即便个别咨询者确实如此,但这是极少数,且不是咨询主流,不宣传误导。当然,也想谈谈对于很多看上去“飘”得很的文章。小白妄言,那就是水分太大了,没有根基的文章,不仅是对媒体的糊弄更是愚弄自己,对大众误导。想象的内容过多,就会让人觉得虚,就会感觉文章是飘的。
这样的,见过两类文章,一种是“人云亦云”,谁都知道的道理和原因,咨询师再拿出来,嚼一遍,如同学舌,感觉没有新意不说,更看不到高明之处,让人怀疑媒体的眼光;另一种是为了让自己的文章独树一帜,反其道而行之,立意虽新但需要稳健的表达能力,如果你表述不清晰,很容易让编辑误解,论点仅仅是想象的,不具有真实性地验证。
跟各色的媒体合作走来,我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那就是,案例积累、多观察、多反思,文章着眼点要小,要平常的甚至被人忽略,那往往容易找到新意。跟传统观念挑战不易,你要冒着被批判的风险;模仿大师或别人的观点,在信息社会,你放心只要有模仿,就会有人识破。同样的观点,即便是自己写一定不会跟别人完全一致。
所以,绕来绕去,小白无非想表达一个观点。咨询师这个行业跟导演和演员一样,不深入生活,不作案例咨询,你一定脱离“当下”。我见过很多心理老师,做学问、讲课、教学,那是一等一好手;编教材,写专家提醒那也是当仁不让;但遇上现代问题,写给百姓口味,还是需要我们这些草根咨询师,活在当下得一线咨询师。
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每天忙于讲课,许久不做咨询案例。我建议他不要再称自己为咨询师了,可以更名为专家或老师。我梦想自己也有一天成名作腕,但我想胜任自己心理咨询师的称号,因为我想一辈子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