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博客中,我会流露出与媒体合作的甜酸苦辣,些许不如意。但随着几次经历后,慢慢我意识到,媒体就是新闻人群,要他们体会心理咨询,无疑是很难的事情。我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这些编辑记者朋友们。随着,媒体对于心理咨询行业的推广与介入深化,我想他们会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真谛。
小白看到的很多媒体在作着勇敢的尝试。原来我以为,有些媒体的定位是与心理咨询的本源背道而驰的。但是,任何初级阶段都是需要大胆地尝试,推翻重来不可怕,可怕的反倒是被暂时读者或主编的意愿左右而不敢求变。所以,我现在的心态好了很多,能够接受他们需要进步的现状,呵呵!
当然,我还是有选择地与部分媒体继续合作着。这两天,一直思考另一种合作模式。媒体找作者(咨询师),媒体主动咨询师被动。而且栏目风格与设计,咨询师是被牵着走。媒体要做个专题,打电话找我,我思考后谢绝他们。不,不是耍大牌,是我不能胜任。我告诉编辑,每个咨询师不是万能的,对于没有深刻体会的或经验的选题我决不能接。
没有深度思考过的选题,我就坐不到出入自如,言简意赅。我历来把心理咨询写成白话文为倾向,就是写给更多人看懂的东东。我的博客与文章,基本是有感而写。自由选题,很少命题作文。因为,我的咨询者人群不能控制,所以,我的选题来源于生活和咨客。
后来,我发现自己尤其想写某个选题,而且内容早就在沉淀已久,有过完整的思考。突然意识到,难道媒体的栏目设定不能由咨询师建议吗?于是,选择了一个耐心倾听而又随和的编辑,我们在电话中进行了探讨。没想,他也很认同,并要求这个思路给他保留一个星期。
今天早上,打开电脑。一个邮件让我欣喜。这个选题已经经由总编批准。一个选题,说大了是个商业秘密,说小了也要为这个媒体负责,所以博友见谅,就不在这里公开了。大家期待首篇文章面世吧!
有一个附带获益。我以前被编辑说的话控制了自己的思考,编辑说过,已经确认的选题和栏目不能轻易更改。我以为,这是圣旨,要不然接受,要不然逃避。现在来看,与媒体合作是要看中契机。跟某位咨询师在同一个媒体作栏目,他说,我不想再做下去,文章总被“枪毙”。没有完全建立好风格和定位的版面,写作很难,就好像要揣测他们的思路和喜欢的风格。
曾经,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只能选择无奈地离开。但是,今天的胜利,就是很好的反证。当都不穿鞋的人,要把鞋卖给他们,鞋就是新的标准。看谁能熬到最后,看谁能坚持不怕退稿,呵呵,好像把我自己说得很勇敢一样!
现在很多大小报纸,都有心理版面;编辑说好文章不多,好写手太少。心理文章不是缺乏咨询师去写,咨询师中国有很多;而是编辑用自己的“新闻”眼看这些好文章,没看中。而咨询师呢?是要把自己的案例写得更可读,更富有“新闻”价值。双方都需要努力,专业的人学习点传播学,看看读者和编辑的口味;新闻人,学点心理学,互相融合弥补。
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李子勋作节目,心理要承受“煎熬”很不简单;因为,心理访谈是个节目不是真正的咨询,为了迎合作节目就要牺牲做心理咨询的部分真实过程。这个说法,我刚开始只是觉得有道理,有创意。今天想想,很有深度。
就如同写文章,我现在不敢写太多治疗方案一样。因为文章也不是真实的咨询,势必有些为了迎合媒体和宣传的地方。但是,当现在明白了,只要做到“普及”。一篇文章有可能被读者曲解我的水平,又有何妨呢?文章给大家带来的是多角度思考就足够,不能代替治疗,就如同作过李子勋电视节目治疗的,还有很多人后来去了301医院心理门诊继续治疗一样。
我们不能说李老师的咨询无效,在有限的90分钟(播放的15分钟是经过剪辑的)。至少让他们鼓起勇气继续治疗。一两个个案成败与否,我以为不重要。媒体要做的就是传播与宣传,这个节目远远达到这个效果。提高中国人的心理咨询认识,让我等小辈咨询的路更好走,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媒体吗?这已经足够,再去追究瑕疵与所谓的误导,我以为这样的咨询师,做人不厚道,值得成长,还需成长,一定要成长,哈哈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