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流行说“你真棒!”。因为我也是作教育出身,可以说鼓励的方式没有错。而且对于低龄儿童,教育的成分多于心理疏导,我个人以为也没错。不过,如果对待很多问题,家长都用“你真棒!”来简单处理,这就......
我的大多数家庭案例中,母亲来访,总喜欢带着内疚感;带着自己好像亏欠孩子很多,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他鼓励,没有给他说够足够的“你真棒!”。刚开始,我不觉得。可是,慢慢的,我开始受不了了。
我在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我不得不得出结论,舆论的力量确实伟大。但伟大的力量,不一定就是万能的。这里不想展开,主题与此无关。
我只想表明个人观点。不管父母来咨询前,对待孩子是打过,还是骂过;还是根本什么都没有,就是没有说“你真棒!”。这都不能作为父母内疚感的理由。也不管你是教育家也好,你是心理咨询师也好,你可以分析过去,但你没有权力指责,甚至是倾向性地暗示。
首先,我以为心理咨询师做的不是为家长总结过去的成败,至少这不是主要工作。如果分析过去的得失成败,也请注意一点。那就是,谁都是头一次做父母,别忘了。换了咨询师自己,你也不敢说,自己的孩子今后一定不会走弯路,对吗?
家长只需要感觉到自己的做法有不妥当就可以了。不需要内疚,尤其不需要对孩子内疚。为什么?家长对于抚养孩子,只有恩。如果有问题,也只停留在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而已。
举个具体例子,我的案例中家长来的时候本身就带着内疚感。那么咨询师要作的第一件事,不适合给他火上浇油。而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当下”和未来。并且,帮助抚平“内疚”心理。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内疚感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弊大于利。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平等而略高辈分等级的。如果母亲带着“内疚”心理,这个角色很容易从父母的辈分上跌下来。就是我们所说的“补偿心理”。家庭关系的互动始终是动态的。你强我弱,如果你弱我就强。
带着内疚心理对孩子,父母就容易走向带着“补偿”心理做事情。甚至该严厉的时候也后怕。这样来看岂不就很容易走到了家庭教育的另一端“纵容”。所以,说“你真棒!”没有错,但是这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
现在的孩子,普遍说不得。动不动就跟父母顶嘴,甚至以出走、泡网吧不归为要挟。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认同和理解。需要的是父母的时间与耐心。
父母的角色只有底线,没有严格规范。被表扬长大的孩子也许童年过得很幸福,但长大后离开父母,未见得就比其他人舒服。因为,社会不会总跟你说“你真棒!”。小时候没有训练过的忍耐、没有经受过委屈、没有品尝过痛苦的你,长大后你会统统照单全收,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所以,早体验比晚体验好,晚体验也比不体验好。
成年人的可塑性没那么高,我不看好自己现在能比小时候更能承受痛苦。这样来看,我更希望爸爸在我小时侯能够给予我更多感悟,而不仅仅是“你真棒!”
因为我也是在“你真棒!”的表扬声中长大的......
(本文经修改,已经在北京晨报07.1.14刊登)
心理咨询师:白京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