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给几家报社栏目写稿子的周三,呵呵,总是临时抱佛脚。不经意间,我翻阅早年写的某篇文章的电子稿,这不看还好,看了就生气。
联想到这段日子,我的发表的文字量在减少,不是篇数在减少,而是每篇的字数大大缩水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不善于写“心理文学”,好直来直去。所以,在案例问题的书写方面,不喜欢过多描述性语言,而强于逻辑推导过程和尽量给案例一个相对完整的结论。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字量骤减。而且,恐怕也是带着这个疑问,才翻阅以前的稿件。才惹来开篇对自己的不满。因何不满,是以前文章的“字眼”,太枪眼,太绝对化,太理论性。给自己这么扣了三座大山是有原因的。
当然,首先是自己学业不精,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自己就是个毛头小伙,血气方刚又要强上马来指点江山。从分析来看,不能说有错误,但却过于绝对。想想自己用到的词汇如,“应该”、“一定”、“必然”...不敢列举了,汗呀!这哪里是在分析心理问题,这是在“理辨”。是总结性的三辩(一个辩论方小组由4人组成,3辩水平最高且带有总结性)
我不敢想象,我的咨客如果看到我发表写得他的案例,会怎么想?会大惊,判若两人的我!
不过,这样的文风,媒体多少也要付点责任。得罪我的合作媒体了,这样说。他们喜好指点江山的文字,这样够权威是吗?我猜测而已。而现在的文章我依然重分析,但不强势,不能绝对,也不能一定怎样要求他做什么,好像我不看重这篇文章阅读完,读者能做什么;而更看重,不要误导什么就好了。
心理学观点不同,结论不同,我只是一言堂,就一定会有偏颇,所以文字只表达我的观点,我现在喜欢用“我认为”,这样更合适。给案例一种解释,但不是全部,也不求尽善尽美。
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点启示就好;文字的破坏力又是无限的,读错书的误导,我怎能承载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