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来,我受几所大学心理协会或大学生心理热线之邀,开始迈进校园真正与他们面对。呵呵,以前零敲碎打也作不少案例,这次有了直面的机会,可以更好地让我与他们零距离接触。看看比自己小10岁的同学们,呵呵,那感觉,自己真是老了。
一次深入地探讨,让我引发了如上的话题“朋辈管理”从小学就作干部,一直做到大学。想起当年的年少轻狂,不免我又感慨万千(这两天尽感慨了,所以用又来强调)。
在学校中社团、学生会等民间组织繁多。大多是高年级管理低年级,岁数大的管理小的。这表面上的现象背后其实有些必然规律。首先这属于兴趣小组,就是松散型的非官方组织,不存在严格的管理等级、职位,甚至是明确分工。这样的话,就不容易产生具有凝聚力的东西,比如什么纲领、目标、口号,即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这与公司不同,这不属于经济利益共同体;这也同样与学习班级不同,不属于必须参与的学习生活共同体。
那这属于什么?就是松散共同体,这么说太随便,我不想把自己的观点说得太高深,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不管你是松散也好紧密也好,他有自己的规律,松散不代表解散,呵呵。成功的松散团体不胜枚举。松散团体,一般没有老师直接管理,老师的作用大多是督导和指导。所以,这个重担就归结到部长、会长或社长们身上了。
年级差异会提升权威感,年长的会有更多的阅历。这都便于管理,但如果你是管理同年级的呢?甚至是管理同年龄,却资历优于你的人呢?你又以何服众呢?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的责任分工吗?
试想你的上岗是指定的还是推举的呢?推举的会长自然是要以服民心的做法为前提。说句过分的话,你没有权力制定必须执行的严格管理制度,被管理人不执行你又能怎样?
所以我认为,以情服人。这类同辈管理,首先是树立威望,同时是平易近人。威望会让大家仰视你,会便于管理。但同样会拉开你与大家的距离感(心理距离)。所以要加上平易近人。平易近人,会拉近你们的关系,但关系过近你又无法行使管理权。这样看来就是两手抓,都要硬,哈哈!
同辈管理,多做少说。做是树立个人威信,同时以身作则。说是附带明确说明用,不做主流。如果你是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也许你去机关作管理可以,但在这里,你想都别想。只会做不会说,没那么惨,你会比较累而已,社团中也会滋生某些懒虫,仅此而已。
同辈管理还应记住“流汗不流泪”,就是做到、说到,但不要表功,不要小题大做。你只有一双眼睛,但你别忘记团友们十几双,几十双眼睛在看你。不要渴望用自己的“功绩”去打动对方。你做的,大家都看在眼里,会在心里默默给你加分;但如果你做得不好,过于表功,大家就不仅仅在心理减分了,嘴上也不会轻饶你。
你的汗不会白流,同辈爱戴,需要你开动智慧,调遣各种关系,进行各种外交并获得资源。没有人喜欢呆在死气沉沉的社团,你不仅要点子多,而且要尽可能促成,让大家分享。这也许就是“分享快乐永远比承担痛苦要容易得多”吧!也许开团之初,你要先做好冲锋队员。为大家拼出一条路。究竟什么时候可以从冲锋队员上退下来,要看你们社团的发展状况了。你既要与大家“同流”,也要注意“保鲜”。
你是团队的鲜活人物,也是大家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你,大家会感觉少了很多;如果你的消失,社团没有感觉,也许你离消失也就不远了。
也许我之感慨,会让你裹足不前,因为你担心自己的能力。以上说的可能是个理想状态,做到了肯定会很好;但也许你做得不那么出色,你有你的特别气质,让你可以引领你的团队。我是来感慨一下,分享大家,愿意听到不同声音。不对人,也切对号入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