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几家合作媒体的交流,我个人感触很深。看来,自己又需要作“个人成长”了。在人际互动中我知道要遵从“等价交换原则”,哦,不,我不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商业化,这是心理学的探讨,请不要误会,教材中也是这么写到的。
所谓等价,不是赤裸裸地金钱或利益的交易。我这里谈的是每个人心中的平衡标准。做事的底线和对问题的期待。记得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说得好,做事情不仅受结果的影响,也受到个人对于事情的“期待”影响。
我反思自己,看问题和做事情与交朋友,我容易往好的方向理解,当然这是好心态。但是,却容易过分将对于好的思考,转化为好的“期待”。诚然,这种转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之心理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就自然而然变化了。于是,就会给接下来的可能发生的矛盾和问题,预先埋下伏笔。
人说,做事开始有三分热度,我不认为开始这三分热度就是坏事。但,确实这热度要持久而渐涨并非易事。我们看问题是先看优点而后看缺点的,这是必然的(前提我们没有任何成见)。这样来说,我看到对方(或事情)的优点可能会比一般人多,嗬嗬,也许这是咨询师的特质吧。但在大脑中如果充斥这些优点,就会降低对负面结果的抵抗能力。
如果出现什么变化,我现在来看,肯定会有变化的,曾经幼稚地以为,会一帆风顺。现在来看,这是必然。如果,出现问题后,我心中就会对这人或这事大打折扣,终极还会否定。我不好说,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我看问题的必然规律或事情的本来面目。我还不能看到如此透彻。
但我想,很多问题在于你怎么看。如果你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认识,你发现了藏在光鲜外衣下的苍白,你可以放弃,但你也可以继续。关键在于你怎么想这问题。看到以后,舍弃了,我从来可能以为任何合作都不是不可能的,这个结束了,下个也许就会开始。那么这种心态,你就不容易将事情或者是事业推到及至。当然,有时候的急流勇退现在想象,不失为悬崖勒马。
当你看到问题的真实情况,我想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生消极地对待方式。也许是消极应对,也许是直接停止。我通常选择后者。也许这样做,更是我之需要。我要在别人否定这件事情之前,先来做出抉择。我也喜欢在别人,可能会把问题归咎在我个人的可能前,尽早退出,即便问题主要原因不在于我。我却不愿意去继续承担!
如上自我的分析看来,我之自我保护心理之强可见一斑。那么真如上面所说,我就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吗?现在看看,不必了,有些事情,你的决断,未见得对方可以感知。你作到的只是对自己的交代,单方面的,逃离现实的。我现在以为,问题的核心要让双方都能感知。比如我的退出,在对方眼里只能代表你在“逃离”,不是一种面对问题的敢于承担责任的举动。
如同题目,太极中的推手,你来我往,你进我退,我进她退。就好似我现在感受的人际关系。当我们有机会过招的时候,我认为是朋友的相处。那么,推手中暂时我进他退的时候,是他给予我的信任和肯定,甚至还会有我要的好处。我心中荡漾,对于朋友高评价。
当推手到他进我退的时候,我不免失落,我开始怀疑我对他的评价,他在获取,要去我之奉献。这个时候,我体验到一种自我矛盾,刚才高大光辉的他,我开始较难接受,开始否定。如果这种状态延续,当又轮到我进他退的时候,我发现了我之软弱,我的要求他不能实现,他也不可能办到,这是刚才我退的时候,产生的新的解释。于是,我之进无法达到我之快。
而相反,当他再次行使他的进我的退的时候,我会感觉到别扭,不能接受。抵触,到了极限,我会突然撒手,阿,对方一声惊叫!
分析到这里,我一头冷汗,嗬嗬,我真如我的描述吗?每个人都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只是是否自知而已,只是采取的方法是温柔迂回还是简单粗暴而已。自己的幡然醒悟,这不应证了人际交流如等价交换平衡吗?
当你发现自己获取的少了,原因在于被你否定的目光所蒙骗,也许什么都没变,变得是你的心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