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面临最后与父母的正式分别,情感分别。完全自己拿主意,较少与父母沟通或参考他们的意见。而他们的意见仅仅是尊重,而执行上不再作为主导。我管这个时候叫“正式分别”。
正式分别的年龄不断被延迟退后。以前我们说18岁成人,推出家门自己谋生,现在25岁叫成人,却还跟父母一起吃住,听从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是什么感觉?那是未成年人的需要,是心理未成年的心理定义。
听从父母的安排,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缓兵之计。在昨天看到某报纸介绍欧洲的离婚率上升,是由于男孩的妈妈干预小两口的生活,在儿子结婚后,打电话问儿子每天吃什么,穿什么。一旦感觉自己的儿子吃得不好或者其它,没有被儿媳妇照顾好,就是对儿媳妇一通指责,儿媳也不示弱,决定将老公归还给他的妈妈。听起来像是个笑话。
但,这里面却反映一个现实。现在的母/父子关系,已经大大超时了。父母在孩子成人后,还惯性思考孩子的生活,过度关心他。我不想指责父母,反倒想问一下他们的孩子。你究竟何时愿意长大?
从心理学角度2-3岁,15、6岁都经历过逆反期。这是长大独立的表现,但不具备分离的意义。有的父母问我,白老师我家小孩没有逆反期怎么?那是因为你家小孩较乖,父母较民主能理解孩子的行为。这里不对逆反期产生任何评判,逆反可以跳过,但分离不可能不经历,今天我只谈分离。而现状就是,这批乖巧、孝顺的孩子,较难与父母分离。
分离就和吵架一样,是两个人的事情。孝顺的孩子在得到父母的温情和关心或者说是庇护后,他们获益于开心的童年,少于责骂和挨打。而父母则获益于在他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随着岁月的变迁,习惯成了自然。
孩子人生经历要求他,必须长大独立。过紧密地亲子关系,无疑让孩子留恋过去,不愿分离。而母亲也因为孩子一直陪伴孝顺,不愿过早体验分离之苦。于是老儿子、老闺女不断涌现出来。干预已婚孩子的家庭纠纷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孝顺儿子,若不能完成彻底的分离情结,大多会让媳妇受夹板气。
这些离婚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作为人生经历的完整性探讨。父母是不可以随意指责的,于是我会转头完善咨询者的人生经历,用一种不伤害父母情感的方式,疏远他们,直到让他们确认你可以对自己负责,他们会愿意撒手。
以后你要做的就是定期回去看他们,听听他们的唠叨,并让他们也明白唠叨是孩子需要的,而具体执行却要自己来决断。分离永远看上去不那么情愿,但抬头往前看,你可以预言更美丽的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