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南半球有着让人心驰神往的魅力。这里有南十字的引导,有与北半球截然相反的季节体验,有与别处不同,却容易受到侵染的自然风貌。
5月份的时候,我带着果壳视频摄制组的同事,带大家一起领略了新西兰初秋的壮丽景观。前段时间,我又应聚划算的邀请来到了澳大利亚,感受这里的天然风物。
农场,鹦鹉聒噪与飞舞之地
欧洲的科学家们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澳大利亚算是岛屿,还是该算作一块小小的大陆。现在这已经不成问题。澳洲大陆包括新几内亚岛和新西兰等区域,它们彼此由大陆架相连。这块大陆在4000万年前就已经和其他大陆分离了,当时正值哺乳动物种群向繁盛时代迈进的时间点上,但远离其他大陆使这里的物种与其他地方缺乏联系——后兽类成了这里的主人,它们以双门齿兽、袋鼠和树袋熊为代表。这里也是原兽类仅存之地,鸭嘴兽和针鼹是它们的名字。
和新西兰一样,澳大利亚是许多鹦鹉的原产地。在抵达澳大利亚悉尼远郊一个名叫坎贝尔顿(Campbellton)的小城之后不久,我就至少看到了三种小型鹦鹉和两种凤头鹦鹉从自己眼前飞过。尤其是澳洲特有的粉红凤头鹦鹉(这名字对部分中国人来说真的太不友好了),当它们张开灰色的翅膀,露出胸腹部的鲜亮粉红色从我头顶飞过的时候,我忍不住惊呼了起来,太美了。
不过,这次我可不是观鸟去的。我是受聚划算之邀,作为聚划算“天然研究所”的“所长”,去澳大利亚近距离观察这里的天然风貌,以及出产在这里的各种天然好物。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达,这里有非常广袤的牧场。其实吧,农业已经是一种经由人类改造过的“自然”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田园牧歌依然是自然风物的代名词。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境,则很容易被当成自然的象征。
其实啊,农业本身是一种不那么“自然”的东西。它会破坏自然风貌,把某个区域丰富物种构成的植被变成单一的农作物,并由此给当地的生态带来根本性的影响。放牧活动也会引入外来物种,牧民还会杀死那些威胁或者被疑威胁自己禽畜的动物——1930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的农民Wilf
Batty打死最后一只袋狼时,只是为了保护自己饲养的家禽。
如今,澳大利亚人早已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下大力气恢复各地方的自然风貌,这里依然是鸟类的乐园,无论是乡间还是城市,随处都可以听到聒噪、婉转的鸟类鸣声。
纪念碑,历史再短也要锱铢积累
在澳大利亚期间,主要停留的地方叫坎贝尔镇,也有翻译成金宝镇的。这是大悉尼地区的一个卫星城,总共15万人,没多大地方。
论历史,坎贝尔镇也非常不起眼,即便在没什么“悠久历史”的澳大利亚也是如此。1820年,新南威尔士总督、“澳大利亚之父”麦觉理才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此时距离附近的悉尼建市已经超过30年。坎贝尔这个名字来源于麦太太娘家的姓氏——勉强可以算是“澳大利亚之母”城吧。
但这个地方保存“古物”还用了点心思的。我们直播的地点Belgenny农场和这座城市同岁,也创建于1820年。它同时也是全澳大利亚最古老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农场。如今这里被改造成一间农场陈列馆,向年轻一代讲述前辈的拓荒故事。
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我独自在坎贝尔镇的中心闲逛,刷刷ingress游戏。皇后街是这座城镇最繁华的所在。走到这条街的西南口,就远远地看着ingress地图上一串portal,显示的照片全都是地面上圆形的金属盖子。我默默想本地人怎么连窨井盖都要申请成游戏中的portal。可走进了才发现,那其实是纪念铭牌,路面上一字排开了十好几块,每一块上都刻着一个名字,以及相关的事迹,这一段路被命名为“先锋历程”,纪念的是与这座历史短暂的小镇有关的人物。而在皇后街的中段,在市政府对面的Mawson公园,又有当地人对历史的另一种记录:这里有一座战争纪念碑,在碑的四周,镌刻着澳大利亚参与过的每一场战争中,这个城镇阵亡者的名字——从布尔战争到伊拉克。
虽然历史短暂,但本地人执拗地记录着自己历史的每一点滴。或许,这样的情绪和本地人希望把本地的自然风物尽可能保留下来的情绪,本就是同一种东西吧。
物种,不止在远方,更在后院
更多的澳大利亚自然风物,以及对此地自然风物的探索史,需要更深入的触摸。在澳洲的最后一点时间,我通过澳大利亚博物馆来认识这片大陆。
澳大利亚博物馆这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博物馆,虽然没有“自然历史”之名,但它实际上是一座自然博物馆,在自然史和人类学方面的收藏和展示非常出名。来这里的时候,正好赶上馆藏200珍宝特展,除了本土的矿物(巨大的狗头金)、动物之外,就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文明展示:装饰以鹬鸵羽毛的毛利披肩、巨大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面具、所罗门群岛木雕、插满鲨鱼牙齿的吉尔伯特群岛战刀与盔甲、刚果兽皮盾牌、埃及送葬船、来自加拿大原住民部落的乌鸦面具……
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对本地物种的展示。这里真的是奇怪物种的大宝库。在鸟类和有袋类动物的展示方面,博物馆花了不少心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各种寻常不易见到的“珍禽异兽”,而且还用心布置了“后院物种”的展柜,把在澳大利亚人可能在自家后院、厨房、街角碰到的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当代人“博物视野”的一个问题是,对远在千万里之外的珍禽异兽非常熟悉,却不知道自己家房前屋后都有些怎样的动植物。所以,这种结合了本地环境的本地物种展示确实是澳大利亚强调本地物种天然,保护本土自然风物的重要一环——实际上,这也是果壳网在2015年推出初代物种日历“城市物种日历”的出发点。
尤其重要的是,在这里,博物馆还特别辟出了一个很大的展柜,来展示入侵物种对本土物种的伤害。虽然对铲屎官们来说,这样的展示无损于他们对猫主子的依恋,但看着这让人伤感的场景,也依然会激发他们科学养猫,采取各种手段减少和避免家猫对野生鸟类的伤害吧。从这样的良苦用心,或许也能窥见到澳大利亚人维护本地物种天然的决心。
此次澳大利亚之行,我通过直播向大家介绍了不少此地所产的天然好物。其实,澳大利亚的好物远不止这些。访问聚划算APP,搜索澳大利亚商品信息,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澳大利亚天然风物吧。